发地方债逐步实行财政联邦主义是否可行?
2012/6/30 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允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衡量中国地方财政自主权的重要指标,也是看中国能否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步骤。
渴望获得发债权的地方政府被当头棒击。6月26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一审稿中关于地方政府举债的规定,明确“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虽然是目前预算法的基本规定,但考虑到此前财政部代为地方政府债已经诞生,人们预期此次将打开地方政府债的一道闸门。
此次强调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理由,来自于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考量。全国人大解释说,是因为一些常委委员、部门和专家提出,近些年地方政府债务急剧上升达10万多亿元,带来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地方应严格遵循编制预算不列赤字的原则,对地方债务应从严规范。
地方政府债务闸门必然被冲破。
我国从未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但地方政府各种融资步伐从未停止。2011年6月27日 ,审计署发布审计报告称,中国地方政府有10.7万亿元人民币负债。其中地方投融资平台功不可没,根据审计署调查的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4.97万亿元。另据一项未经证实的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审查了约一万家地方投融资平台,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4.4万亿元。只不过其中的大部分划归为公司债,还有一部分以企业债或者信托的形式出现。当年8月,《中国证券报》援引权威人士透露,经过数轮清理,约三成平台贷款将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涉及2,900家平台,合计2.8万亿元人民币。
目前地方财政陷入僵局。一方面是各项支出减少成效不明显,另一方面是伴随实体经济的税收收入上升乏力,一些地方出现了预征明年税收的情况,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半壁江山的土地财政节节下降,今年上半年土地收入粗算减少百亿以上。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从1999年至2011年这13年是中国土地资产化最为迅猛的年代,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12.75万亿元,几乎年均1万亿元。一旦土地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融资、融资担保就将出现紧缩现象。
地方发债是个典型的中国式两难命题,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地方政府失去自制力大规模举债、大搞基建、未来财政破产怎么办?审计署的报告显示,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融资平台各自的债务总额都超过了所在地方政府年收入的100%。如果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那么,地方面临的财政难题怎么办,是允许房地产回潮、提升土地溢价率,还是让地方政府征过头税,向企业横征暴敛?
在改革转型期,如此的两难命题有一大串——如果允许发行市政债,地方政府违约怎么办?信用评级造假怎么办?如果不允许发行市政债,地方的基建工程变成半拉子工程怎么办?如果允许资产证券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将有毒资产做成证券化产品卖给投资者怎么办?如果不允许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恶化怎么办?中国的金融创新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均缘于对监管的不自信,对市场的不信任。换成监管与市场角度看问题,一切将迎刃而解,地方政府拥有发债权水到渠成。
美国允许发行地方债。美国地方债包括州级和州级以下政府发行的各类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和收益债两种:前者由政府担保,与政府财政挂钩,由政府财政部门统借统还;后者以拟建项目收费或经营收入作为偿还来源,涉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债由地方财政担保,不能用于地方政府运作,不能用于给公务员发薪,更不允许用于三公消费,主要用于公民医疗、公立大学补贴等方面;更重要的是收益债,即与项目、工程相连,在发债之前必须经过投资收益测算与信用评级,由投资收益偿还。
美国地方债也存在问题,在次贷危机之前,借贷容易成本低,地方政府大手笔借钱、大手大脚花钱,但危机之后很多地方政府濒临破产,据美联储统计,截至2010年第三季度,美国地方债高达2.39万亿美元,规模居世界第一,其中州级债务1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债务1.39万亿美元。而2009、2010两个财年,美国各州总开支40年来首次连续下降。各州收入1.5万亿美元,开销比税收多近5000亿美元,还面临1万亿美元的养老基金(包括退休金和医疗福利)缺口,各州开始减少税收优惠措施,严惩偷漏税,同时节约行政开支。
地方债危机不是取消地方债的理由,而是重新建立监管举措、反省货币政策的契机。如果中国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必须有前提条件:首先,地方政府实行公共财政,公开财政预决算的详尽数据;其次,公开发行债务的用途,做到专款专用;第三,对于用于项目的债务,实行严格的第三方项目评估机构,对所有的地方债实行严格的信用评级。地方政府拥有不同的信用,就享受不同的借贷成本,让信用与专业判断产生价值。最后,当地方债务出现风险时,有破产重组程序。这些是发行地方债不可或缺的程序,是通向财政联邦主义的公开、公平程序。
发债不必然产生混乱与寻租,不发债并不必然减少金融危机,关键是有公共财政与约束机制,没有证据证明,财政部、发改委的信用必定强于地方政府,反对地方政府发债,将会丧失改革的良机。我国民国时期个别省曾有联邦式的地方财政,却因不稳定无疾而终。希望此次能够成功,一起成功的还有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
×××××××××
這是一種金融思路,解決將來不時局面的備選方法之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