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转载]通货紧缩(大萧条)是如何发生的?

原文地址:通货紧缩(大萧条)是如何发生的?作者:难以置信


在前文分析过中国通货膨胀:大量财富因追求出口而流失,导致本币购买力下降,表现为物价普遍上涨;而价格非同等幅度地上涨,又改变了原先的交换关系,使得生产资源在不同行业间出现大规模地错误分配和使用,让行业间的交换(消费)无法进行,最终使得进一步的投资失去了意义。


那么它的孪生兄弟—通货紧缩是如何发生的呢(以下没有考虑货币的乘、除数效应)?


在市场中,个人被企业雇佣获得收入,消费后将剩余收入存入银行形成储蓄,银行将个人资本出借给企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出售给个人消费者。货币是这样流动的:个人存钱到银行—银行借钱给企业—企业售出产品收入消费者支付的货币—将货币归还银行—银行将货币兑付给个人。这是一个循环的资金链市场就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资金带动物质的循环中实现了资源的正确配置,进而为社会创造效用(财富)的。


在上述循环中,假设企业无法售出其产品,它就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也将无法偿付个人存款,这个时候“循环”就断裂了。市场将会出现:1.企业的存货无法出售,储户缺少可供消费的对象;2.企业欠银行的钱,银行欠储户的钱;3.储户没钱(存在银行),银行没钱(给了企业),企业也没钱(钱花在了投资上)—银行当初借出的钱就这么“神奇”地消失了(信用是虚拟的支付概念,不是看得见的钞票)


货币主义说这是“流动”不足的问题,言央行给商业银行注入货币,就可以让经济恢复运转了。但是他们再次止步于问题的表面,用模糊的概念“通缩紧缩”来描述这一现象,却不涉及问题的本质—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被消费。这说明企业的生产丧失了意义(没被消费你产它何用!),其对资源的使用是无效和浪费的,这本质是投资失败。正是失败的投资才导致了物质循环终止、“资金消失”的所谓“通货紧缩”现象的出现。


中国经济的“病理”:价格被干扰—分配失衡—消费不足—反复投资弥补经济下滑(产能过剩)—投资的产出无法被消费从而实现投资价值—失败的投资(资源被虚掷)—导致物质和资金的循环终止—货物沉淀、资金链断裂—价格大规模下跌(通货紧缩)


解决不了分配问题,中国向市场提供的信用(追加投资)越多,未来“消失的货币”就越多,资金的缺口就更大。庞先生在08年对房地产和铁公鸡追加了数十万亿的投入,我们知道这些投入是毫无意义的。这让未来的资金缺口(资本损失)上升到了数十万亿级别。假设未来出现40万亿的银行坏账,市场将出现40万亿的资金缺口(如资金外逃,缺口更大),“剩余的”货币将按照效率原则对市场物价进行重估,远离购买力的产品将出现惨烈地下跌,经济不可避免地进入残酷地通货紧缩—俗称“大萧条”。


今天中国银行系统向市场发放了90万亿的信贷,根据“旁氏定律”,一旦银行无法向市场发放新增贷款,房地产企业和房奴们就会失去“收入”,进而丧失支付能力,银行早先发放的旧账将无法收回。大量的坏账将导致银行陷入信用危机,如果在金本位时代,这些银行是肯定倒闭的;但是现代央行无限量地印钞注入可以避免银行倒闭,但问题是:中国央行能用“运输机”撒钱,却无法让这些“钱”实现购买力。这些钱可不是原先被银行贷出去的钱,原先的钱已经消失了,变成了企业无法售出的存货,而“新钱”在市场上是没有有效供给的,一但被释放进入市场或被储户提取,持有者第一时间会将它换成硬通货(迟了啥也买不到)—这会导致人民币恶性贬值……


这一轮“惊世骇俗”的投资大跃进,在分配完全失衡的情况下,用投资来弥补经济下滑,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投资损失,这些损失在银行无法新增放款的情况下将水落石出。不久以后,我们将会看到有多少坏账在等待银行核销,有多少栋空房子和烂尾楼将“崛起”在这片盛产“奇迹”的土地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