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中心顾问
第四驾马车创立者 政府企业转型专家 吴东华
写于2012年7月7日星期六
三一集团是国内响当当的大企名企,收购了普茨迈斯特,三一大吨位起重机已跃升行业第二,长臂架泵车供不应求,三一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100%,三一重装承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最近国内媒体还一致认为中国掌握全球重工重要宝座,但是从目前来看,都未必看好,国内所说技术、走出去、收购技术、提高研发投入资金等等,三一都没有落下。可是6月26日,上海三一重工研发员工接到转岗培训通知,6月29日,重装研究员工收到转岗培训通知,去年800名新入职者以进入车间,而车间待遇只有1000多元,而这些研发员工月薪6-7千元,三一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负担,这样每年可以减轻5千万元,由于这批员工都是三年合同,干了一年剩下两年,也就是减轻1亿元而已。通过三一裁员证明笔者技术品牌不是终点站只是润滑剂、市场是转型终点站的观点是正确的。
市场为什么是转型终点站?
笔者几年前就提出,市场第一,市场不好时,技术、品牌是会褪色的、发霉的、生锈的,市场好时,技术、品牌只是润滑剂,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比如你的库存是否太多?产能是否过剩?资金是否过度分散?资金链是否突然收紧?
三一重工(600031)2011年一季度,净利28.04亿元,同比增长5.3%,截至一季度应收账款高达201.23亿元,较年初增加88.28亿元,增幅达78%,账面资金68.93亿元,同比下降30.29%。
照理讲,支付这批员工只是增加1亿元而已,不存在压力。产品出口超过100%增长,6月底公司现金超过160亿元,收购普茨迈斯特后,5月份PM公司实现500万欧元利润,相当于收购前PM公司2011年的全年利润,那么问题出在哪?
笔者认为,中国的楼控、全球经济的萧条导致三一在国内市场受到极大的实业打击,在国际市场受到心理打击,内外交击下,收紧裤带过冬。正是这种过冬心态导致三一800员工转岗变相裁员,主要是想节省1亿元员工成本。
很明显,这是缺乏全球市场前瞻性,导致三一于去年扩招800员工,又收购普茨迈斯特。很明显,三一的这种扩展性与国内国际市场的收缩性相背离,企业又怎么斗得过市场?跟市场作对必遭摧之,华尔街资深人士都知道,不要跟趋势作对,中国古代的老庄哲学、《易经》思想、《黄帝内经》、兵法、风水都是讲究顺势而为。所以,上一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是A浪下跌,笔者在2008年4月就发出全球经济衰退的信号,当年10月雷曼兄弟出事,全球经济发生大地震,笔者为什么在4月份就知道全球要衰退?那是因为2008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环比下跌70%左右,根据我对印度经济研究只要季度经济环比下降超过15%以上就定义为衰退,用不着国际行规经济增长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降才定义衰退的理论,我的预测理论显然比国际快了一个季度。我在2009年第三季度认为全球经济是反弹而非复苏,从目前来看,复苏论失败应该是共识,那么谁是复苏论者?只要你打开各大网站电子版存档,这几年哪些经济学家是复苏论者是一目了然的。2009年秋季我在媒体上发表文章预测,全球经济B浪反弹过后还有C浪下跌,现在是进入C浪下跌,现在的确是全球经济衰退而不是复苏,一些活跃的财经评论员、经济教授、研究员的复苏论只有不到3年的寿命就死掉了。
准确预测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中美两国都不超过十名经济学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因为他们都是随大流的,都是对财经新闻最新发表观点的,由于财经新闻每天都有国内外的最新信息,他们忙于评论,结果他们在最先发表见解上很即时而夺人眼球,造成网友、老百姓、外行、媒体认为他们很来事,实际上很浅,没有深入研究,结果我们就发现经常发表文章的就等于肤浅。另外,他们忙于各种财经新闻评论,变成每个行业、每个研究专业蹲点研究不深,变成浮光掠影。而另外一些研究专家,只研究本专业,不研究他行,结果造成精细有余、横向不足,刚好与财经评论员横向过广专业研究不足相反。笔者深知中国两派的致命死穴,于是每年都有专攻蹲点,并进行整合研究,把德鲁克管理人生每三年学习一门新功课改装成每年开展一个新的研究科目,然后再整合。另外,国内经济研究专家、财经评论员还有一个致命要害,重数据的分析、推理、建模,没有能力理解数据背后的真相,这与他们99%的人缺乏哲学功底有关。缺哲学就变成唯数据轮,实际上数据代表过去,如果经济突然急转直下,那么后面的数据与前面的数据就会突然大逆转,那么用前面的经济数据来预测后面,不是笑话又是什么?所以,没有哲学功底的经济学家都不是好的经济学家是必然的,请问你遇到崇拜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学家有没有哲学功底?如果没有,你的崇拜就是盲崇,就是外汇看热闹。
大企业最怕市场,不怕技术、品牌,市场才是转型的终点站。那么,大企业如何来把握市场呢?笔者认为这不是企业家能把握的了,从以上分析来看,财经评论员是把握不了的,行业等专业研究专家也很难把握,只有同时研究欧美经济大势、欧美元趋势、有深厚哲学功底、研究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的大家又有多个专研主题,才是市场的把握者预测者驾驶者,这种大家并非市场上的明星人物,但却是真正的顶尖高手,中国不超过10位经济学家,如果没有多个专研主题,表明宏观研究是浮光掠影,以上大家的特点,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大家。媒体上脸熟的都是跑龙套的小家,只有外行才认为跑龙套的是有本事的,真正的有本事的都是不显山露水的,诸葛亮藏身于茅庐,陶渊明藏身于田园,等等,都是明证。所以,有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说。
最后,笔者高速大家,技术转型、品牌转型都是外行看热闹,大多数人早已被这种观点打动了、征服了,导致谁要否定技术是转型、品牌是转型的关键,那么就被网民、百姓、各类人群指为不懂经济,实际上真正的高手行家认为市场才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他又何必要大家认可呢?当网民大量力挺技术、品牌是转型关键的专家,反对技术品牌不是转型的关键的专家时,真正的高手会跟网民一般见识吗?会在意那些支持率和反对率吗?所以是一笑而过。那么,当你跟随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是跟错了对象,因为真理永远在少数人手里,永远在不显山露水的角落里,如诸葛亮、陶渊明藏于茅庐、田园一样。大多数人看表象,以为有那么多人支持谁,就表明得到公众认可,也有人认为他反对某种观点,实际上他错了,是自己的无知把自己陷入盲流。
很多地方政府发现投资拉动经济的好处,能迅速扩大GDP,却没有反思过投资的害处,没有发现产业区、高新区、开发区越多,变成相互残杀越严重,洞见其中恶性循环者少,笔者还没有看到中国有这种化解高手,离开高投资各地GDP就像垂头丧气的瘟鸡就是明证。所以,这方面真正的高手行家也是尽量不显山露水的,这种高手才是市场的征服者。经济衰退,才知道平时耍嘴皮的经济学家这时都是死鱼,都是猪。实践是检验经济学家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排名、媒体脸熟、文章引用率、国际获奖、执教于国际著名高校、任职于国际著名经济类机构等等,都是表象,关键的就看他能否把经济弄好。
很明显,包括三一在内的中国央企、国企、大企业,自以为成果斐然,在市场面前还是小孩,市场才是转型终点站。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