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看日期来读最新财经资讯,你会以为回到了2009年初,因为到处可见央行开闸放水:自上周四中国、欧洲、英国三大央行联手减息之后,本周三和周四又有两个重要经济体宣布降息:巴西央行周三将基准贷款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至8.0%的历史最低水平;韩国央行周四也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00%,为2009年2月以来首次降息。根据市场分析,最近两个月来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的国家还有丹麦、肯尼亚、印度、澳大利亚、日本、越南、以色列和印度尼西亚等。市场分析认为,如果美联储在本月底举行的议息会议上也释放出宽松信号,那么全球货币政策将出现新一轮宽松浪潮。
这和三年前何其相似,但各国央行放水的前提条件,与三年前完全不一样。
首先美联储将零利率维持到2014年的出发点,就是刻意抑制利率,帮美国政府解脱债务包袱,同时促成美国家庭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在三年前那场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与美联储出手的逻辑是:用各种方式将美国家庭与企业的债务转移给政府,让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健康,然后刺激私人消费与投资,最终让美国经济走出泥潭。尽管人们普遍担忧美国经济会走日本1990年代流动性陷阱的覆辙,但美国人吸取了日本教训,那就是家庭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恢复健康的方式,不是通过私人企业与家庭长时间抑制消费与投资以增加储蓄来完成,而是干脆私人债务国有化。这样一来,美联储利率必须低无可低,否则美国政府债务将急剧膨胀。
美国国债钟,据说已经被拆走了,原因是数字急剧膨胀,导致电子钟数目不够用了,现在你明白美联储为何长期维持低息了吧?
不管这做法后遗症有多大,起码目前来看是奏效的。有报告称,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基本恢复平衡;非金融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毫发无损,手中攥着大把现金都无处可去;金融企业当中该破产已经破产,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银行都在政府严密监管之下。那么假如美联储搞QE3意欲何为?答案可能是保就业率和防止美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恶化。
而欧洲央行维持低息甚至搞负利率的初衷和美联储一样,都是防止主权债务急剧膨胀。但财政分离与货币统一相矛盾,注定欧洲央行低息与量化宽松政策无法取得美联储那样的效果。但欧洲人解决欧债危机的思路,决定了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最终还会见效,逻辑是:财政紧缩和统一,是各国政府长期博弈后才能达成的结果,中短期金融形势维稳的办法,是搞欧元稳定机制和银行联盟。欧元稳定机制给休克的南欧国家财政打强心针,防止其脑死亡;银行联盟防止银行业大规模破产,同时让主权债务展期。因为德国在内的北欧国家不愿意持续量化宽松和发行欧洲债券的原因,就在于不愿意分摊债务,更不愿意债务减记。而对于欧洲银行业而言,手里攥着大把的南欧国家国债,随时可能破产,但只要欧洲央行愿意提供低息借贷,就能挺过去。这也是欧洲央行和欧盟主张搞银行联盟的根本原因——防止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而引发大规模破产潮,同时千方百计促使银行业信贷活跃以刺激经济。
德拉吉当然不可能像伯南克那么牛,因为他不能直接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但他可以市场直接购买25家欧洲大银行的债券,下一步,他很可能这么干……
至于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三年来有意强调内需,同时降低对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出口依赖。尤其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放开资本账户,就预示中国已经逐步弱化了人民币联系汇率机制和“促进出口”战略。尽管人们对中国主权债务一直议论纷纷,但总体上看,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要比欧美日健康得多。事实上,至今为止中国央行放松货币的力度远小于2009年初,其原因就在于并未看到失业率大幅飙升。至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其央行开闸放水的力度和强度,都远小于欧美日。
总体看,全球央行开闸放水的大环境,完全不同于2009年,而各国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也比当年好。类似日本1990年代的流动性陷阱,其实在经济史上非常罕见,是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的结果。脱离金本位后的纸币时代,每次央行放松货币,都往往引发一轮恶性通胀。在2007年,全球有50个国家通胀指数超过两位数,下一次不知道有多少。
—————————————————————————————
黄金就是黄金,最终值得信赖的,估计还是它,关于这一点,我们三五年后再看它吧……
这篇文章写的有点急,所以有地方较为含糊,那就是欧债危机解决思路,其实很明晰了:德国不是不愿意发欧洲债券分摊债务,但前提必须是财政统一后的紧缩,法国在这点上和德国有矛盾,所以债务国有化的美国去杠杆化方式,在欧元区行不通,但可以搞银行联盟,我琢磨半天才琢磨过来,这是搞债务展期,也就是南欧国家国债烂帐挂在那里,只要这些国家不债务违约,就不算烂帐。即使违约,也不至于影响全局性金融危机——后面有欧洲央行顶着呢,但迟早这些烂帐要分摊的,因为这是欧洲一体化的必然代价。这样,你就明白了,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很大一部分还是靠印钞票解决,其他部分南欧国家多打粮食多缴税,再私有化卖点家当,就差不多了。
好了,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乞灵于印钞机,黄金白银未来几年会跑到哪里?
我本人其实对白银更情有独钟,不知道为何,估计是文化因素作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