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水平专业化分工时机的日本家电业
日本电子产业的生产额是41万亿日元,其中与电视相关的占了6万亿日元,其影响不能说不大。若想推进产业重组和人员裁减,就需要一大笔裁员资金。而将日本从资金筹措困局中解救出来的正是中国和台湾。今年3月,夏普从台湾企业巨头鸿海精工(品牌名为富士康)处获得了1330亿日元的投资,从而度过了危机。如此一来,鸿海便掌握了夏普10%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2011年,松下将一部分白色家电(原三洋电机部分)以100亿日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家电行业巨头海尔,索尼也将墨西哥的电视机工厂卖给了鸿海。NEC则设立了与中国联想合资的计算机公司(联想控股51%)。
平板电视销售额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
市场占有率(%) | 增长率(%) | |
---|---|---|
三星(韩) | 26.3 | 18 |
LG(韩) | 13.4 | 2 |
索尼(日) | 9.8 | -34 |
松下(日) | 6.9 | -19 |
夏普(日) | 5.9 | -30 |
(出处:Display Search)
曾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全盛时期的日本家电如今为何会全面崩溃呢?在这20年间,发生了两个变化:数字化和网络的急速发展。数字化加速了电子零部件的同质(通用品)化和模块(零部件组合)化的进程。中间产品市场诞生,只要买来标准化材料加以组装,任何人都能以低廉的价格进行生产了。“水平专业化分工”成为主流。
最有名的就是靠创业投资起家的新兴企业——美国的电视机制造商VIZIO公司。唯有商品策划是在公司本部进行,电视机荧屏由韩国供应,半导体则从台湾采购。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委托台湾企业生产,在中国组装,在美国销售。VIZIO选择了最佳性价比的企业和地区,最大程度上谋求经营的合理化。区区90名职员便完成了所有这些工作,并一直占据美国市场的上位。
“自家包办主义”下的高成本体质
反观日本家电,灵活应变能力欠缺,信奉技术优于一切,拘泥于所谓的“自家包办主义”和“垂直一体化”这种传统的生产形态。例如松下的等离子电视机,在富山县的工厂从硅材料中制作出半导体,在姬路工厂生产荧屏,然后将它们集中到尼崎工厂组装。整个产品在自家工厂有自家员工依靠独自的技术生产完成,所以降低成本的空间很小。2009年,松下斥资2000亿日元增设了尼崎第3工厂,但当时世界范围内电视机价格已开始下跌,由此加速了经营的恶化,工厂仅运营了两年就停工了。以液晶电视“龟山模式”著称的夏普龟山工厂于2004年建成,运营了5年后也停产了。
也就是说,日本家电业失败的根本原因,绝不仅仅是所谓的6座大山(日元升值,企业税率,劳动限制、电费等)的重压,关键是体质问题——高成本体质、技术方针和经营手法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丧失了国际竞争力,然而企业却无力转换方向
日本家电采取的战略不是水平专业化分工,而是采取了在电视机上不断附加高新技术并以此阻止价格下跌的路线。其中之一就是3D电视,却因为专用眼镜风评不受欢迎,再加上被消费者所厌倦,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据说现在要开发一种将画面清晰度提高4倍的“4K2K”(水平4000×垂直2000像素)电视。这种4K2K高清晰度画面是用在电影院大屏幕放映上的,现在的电视台既没有这样的播放能力也没有相应的节目内容。如此高的清晰度对人眼来说真有必要吗?
另一方面,在被认为是新一代电视的佼佼者有机EL电视机领域,日本原本已经抢占了先机,却中途放弃了。事到如今,落得个忙不迭地追赶一路领先的韩国三星和LG这种地步。总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龃龉差失。
中国、台湾的资金是“福神”
日本家电今后应该怎样开拓新路呢?对3家公司来说,目前首当其冲的课题便是电视企业中不惜血本的裁员。海外委托生产、关闭国内工厂、合并分公司、削减人员等都是当务之急,夏普的新社长奥田隆司表示:“要纠正过分的自家包办主义”。虽然这张一剂处方不错,但执行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敌人在公司内部。”转换商业模式,必须要有魄力制服公司内部的反对势力,一个只会察言观色的社长是无法胜任这项工作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领导是否有决心将危机感作为动力获得重生。
在这个前提下,只要发挥三家公司各自的特长即可。索尼据说会致力于发展数字成像事业(数码相机、摄像机、半导体传感器等)。松下则打算充分利用集团企业下的松下电工和三洋电机,以住宅为中心,整合家电产品、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事业,在“智能住宅”上一决胜负。
夏普表示,一旦苹果进军电视产业(苹果电视),夏普很有可能会通过鸿海进行受托生产。夏普来说,这将是一个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液晶荧屏技术的绝好时机。
在这种时候,至关重要的,是日本家电业要将中国和台湾的资金当作“福神”,为我而用。海尔并购了原松下旗下三洋品牌(AQUA)的电冰箱和洗衣机,通过重新设计,仅仅半年,销量就占据了上位。
原本匮乏的开发费用变得宽裕了,原三洋的员工们如今正体味着在世界战场上拼搏的乐趣。在海尔的全球化战略下,三洋有可能成为整个亚洲的开发据点。
日本家电业的课题是如何进军新兴国家市场,然而即便把日本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拿到新兴国家,也并不意味着那里的富裕阶层会购买。为什么中国、台湾以及韩国的家电制造商能够在新兴国家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由于他们极为巧妙地制定出符合当地生活感觉的商品企划,以及商品化的速度,这些都是日本家电业需要虚心学习的地方。
世界性大企业将从日本陆续诞生
以前,日本十分警惕外国企业的并购,但最近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企业的经营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仍旧维持现状,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因而,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依靠外国资本有效利用技术和人才,维续生产和员工就业。并购以后,企业仍将作为日本法人缴纳税金,对GDP也将有所贡献。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家电之外的产业。日本的产业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革。2011年度,日本企业对外国企业进行的M&A(并购)的金额是上一年度的2倍,达到了7.3264万亿日元,件数增加了2成,达到474件,均创下历史新高(日本企业并购专业咨询调查公司Recof调查)。前所未有的日元升值成为其深层原因。
日本的产业界既存在像家电产业一样被外国资本拯救的企业,同时,收购外国企业,进军世界市场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就是日本产业界的现状。日本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这种形式的“国际化”,而是要在全世界最合适的地点健全生产、流通、销售等机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经营的合理化,我能够预感到,这样的世界性大企业将会陆续从日本诞生。不久的将来,日本产业界的景象定会焕然一新。
(写于2012年6月1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