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证券市场的资本绞肉机
市场是人与人之间交易或者买卖的场所。而任何市场中的活动都是由人的行为来完成的,因而人也就成为市场行为主体。而人是带着资本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活动的,不论这些由人支配的资本采取商品资本或者货币资本的形态,这些资本因此都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从而资本运动充斥着整个市场过程,证券市场也是如此。由于证券市场按照不同的标准存在着很多种分类,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一一述及,在这里仅以与市场大众最广泛相关的股票市场作为标本和典型,从而以点带面,透视不同证券市场所共同具有的运行特征与过程。
股票发行与交易
股票的发行是与早期的股份公司同时出现的,股票本身是资本所有者对企业所有权的证书,同样也是一种信用资本借贷关系的记录。股票出现和股份公司制度是因为单个资本的积累过程和速度远远满足不了兴办大型事业的大规模资本投入和牟利的需要,从而股票的发行将小额资本积聚成大额资本,这就是资本集中的过程。不过首先就资本之间的关系而言,股票发行仍是一种信用资本的授受或者直接融资,也就是资本所有者们对股份公司这个企业的资本授信。其次,这种授信和信用资本加入企业的产业资本循环,同样是一个资本集中过程。股票发行是一种长期信用,其信用期也就是股份公司的存续期,这种长期信用的维系,是以无数授信者提供短期信用并且在股票市场中交易的方式接续而达成的。因此股票市场,实际上是以资本替代或者交易股票的长期信用而形成的市场。我们可以在这里回顾一下银行业的短期存款集成为长期贷款的“公共汽车效应”,从而考察它们的借贷关系差异,在存贷款匹配中,银行业具有自组织存款与贷款的功能,而在股票发行中,长期信用是在股票发行的同时就予以规定,而从短期信用向长期信用的的生成,则是授信者们自己通过市场安排的。在这个市场上,因为不同的市场参与者对股票交易价格的认知差异,也就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的股票价格。在任何市场上,因为价格差异的存在,必然引起资本的谋取差价利益的投机活动,资本同样开始在股票市场的循环与周转。
题材价格-模式的市场行为基础
在文学上,题材是指用于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在国内市场,题材从表面上看,是市场炒作股票的一种借口或者噱头。题材,是一种市场理念,这种理念,是通过一组消息或者一个消息在市场传达的。在众多的市场参与者当中,观念是相互影响的,群体行为是受到观念支持的,价格是观念和行动的产物;概念、判断、推理形成某种特定思维状态,左右着市场参与者的行动。在股市中流行的看法是,股价的波动是由消息引起的,利好消息引起上涨,利空消息导致下跌,也有中性消息,分得细一点的还有什么偏于利空或偏于利多的消息,不一而足;市场上到处是追逐消息的人群。一个消息流进市场就像流行性感冒那样很快普及,只是传染得比感冒还要快!人们习惯性认为,利好消息,市场会涨,反之就会跌。尽管有无数人去不懈寻找千差万别的消息和市场涨跌之间的理论关系,但是专家们的解释要么牵强附会,还可能不知不觉间陷入某种逻辑矛盾的尴尬;要么就将市场涨跌和某种新闻拉郎配,市场涨跌和新闻之间的关系论证也就极尽迂回转折。
题材的具体载体是题材股,顾名思义,题材股就是有投机炒作题材的股票。在表面上,消息和价格的逻辑关系是凌乱的和莫名其妙的,人们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和论证可以多种多样!消息和题材与价格实际上发生联系的起点可能是:一些被冠以题材的股票的价格被一批市场参与者采取行动大幅拉高或者打低,股票价格明显上升和下降,进而形成某种简单映射关系;题材在这些利好消息——涨价和利空消息——跌价的反复上演中被“证明正确”。于是题材和股价这两个逻辑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因为刻意或者随意的市场大众行为及价格相应的表现,就变得有“因果”关系了。这种因果关系在多次的“证明”中被市场大众“发现”,也就被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反复利用。实际上,消息在市场大众思维中的概念,是一种简单的逻辑,这种逻辑被市场大众接受;或者说消息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复杂繁琐的理论过程,而是通过市场群体行为机制联系起来的,这种机制就是我们所言的题材-价格模式或者机制。
主导资本和羊群资本
在股票市场,存在短期的偶然的投机获利现象,但是长期的反复地投机获利,并非幸致。和商品市场一样,在股票市场常常处于投机的有利位置,凭借的是一定的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所谓资本优势,可能来自于资本的不断投机或者资本循环结果所导致的资本自然积累,或者来自于资本在规模上集中后对市场的进驻。而资本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发展和垄断在股票市场的交易关系,另一方面,在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的资本或者集团掌控大多数交易关系本身,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所有交易对手的市场看法和报价意愿,而且还可以通过交易活动或者自身掌握的信息传播渠道引导他们的交易对手的市场看法和报价意愿的发展。这样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和在众多的交易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资本或者资本集团,也就是市场的主导资本,我们的俗称就是市场主力。
主导资本始终处于市场的中心和枢纽地位,最便于观察的首先是证券发行过程中的承销商制度和做市商制度,它们从而成为创造一个市场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培育市场中的交易关系维度,比如承销商对证券的包销首先是以投机者的角色进入市场,一方面,它们从发行者手中“购入”证券,向证券发行者提供信用,实现信用资本与证券的换位,从而它们的资本由此进入广义的产业资本循环,另一方面,他们在起源上作为这个市场的暂时的卖家,从而成为众多的买家的交易对手,同样为了实现收回的货币资本多于预付的货币资本。承销商很多时候就是做市商,从而承担创造一个市场的角色功能,做市商的市场垄断与控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做市商的报价也就成为实际成交价格的参照基准,而且差价利益在买进价格和卖出价格之间也由做市商予以规定。当然承销商与做市商只是一个市场形成初期的主导资本现象,它们的投机差价利益具有公开性,受到一些特定规则的约束。在一个市场形成后的主导资本则常常是隐蔽的,从而会对某个市场悄然进驻,中间变换不知凡几。
与主导资本相对应的是它的交易对手们的资本,这些资本在市场中是非垄断性的,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形成中常常具有个别性。它们包括市场上所有的中小资本,在行为主体上的界定就是市场大众,尽管在交易过程中都是表现为货币资本与商品化证券标的互换位置,但是市场大众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货币首先要资本化,以货币资本形态参与股票市场交易过程。市场中主导资本和羊群资本的分类以及投机的结果依赖于市场过程,依赖于不同的资本或者人群的行为。由于主导资本的市场地位,主要是积累或者集中起来的资本总量,使得主导资本成为其他资本的交易对手,在低价时作为其他交易对手的买方,在高价时作为其他交易对手的卖方。主导资本的买卖行为从来就不是单纯和盲目的,主导资本在交易的同时也在传播自己的看法和理念,并且在向市场传播自己的理念的同时影响市场人群的理念和塑造以中小资本持有人为主体的的群体行为过程。这类似于自然界狼和羊的关系,狼始终处于狩猎者地位,羊则处于被狩猎者的地位。我们将在市场中处于掠夺状态的主导资本又称为主导资本;而将被掠夺状态的资本,称为羊群资本。
市场价值和羊群行为
我们知道,价格的倾向性和一致性在市场参与者交互影响中产生,作为这个过程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估价认知的趋同——产生市场价值。主导资本作为特定的买方或者卖方因为信息渠道和资本优势,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市场优势,市场会逐步走向集中和垄断。具有市场优势的主导资本,由于信息渠道和信息收集能力的不同以及资本相对优势,它们的报价会具有市场引导性。由于资本的原因,它们会在一支股票的市场逐渐参与越来越多的交易,甚至作为市场绝大部分的卖方或者买方;由于相对较强的信息收集能力,它们在与越来越多的交易者交易的同时,一方面会在交易中了解市场绝大部分参与者的价格认知,在归纳总结的同时将自己的价格认知通过交易关系辐射到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在反复的频繁的交易中逐渐形成意见领导性,并且在绝大部分交易中证明他们的逻辑和意见的正确性。这种意见领导性当然也离不开市场其他参与者的参与和认可。资本的优势和信息的优势,以及获取越来越有利的差价,使得主导的投机活动朝更低的买价和更高的卖价两个方向努力,逐步开始操纵价格。价格操纵,仍然依赖于他们的交易对手的认可,它们要做的是:给予更低的买价和更高的卖价的理由,这些理由在询价和竞价过程中传播,接受这种价格认知的人越多,这些理由就越具有正确性和合理性。它们的逻辑经过足够的时间就形成市场理念,同时改变市场价值。这也是市场话语权的起源。这些市场理念,一方面会推动市场价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会在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上组织市场。这些市场理念,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依据,不接受这种理念的人们,会被市场冷落或者抛弃。随着理念和价值在交易过程中行走,随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的加入,这种群体性的行为持续反复地发生。
对于普通市场大众而言,由于消息获得的费用限制、渠道依赖和方法缺失,他们难以审核消息内容的全面性、鉴别消息的准确性和评估消息的及时性及可能的市场影响,只能被动接受!这是市场普通大众的劣势。主导资本却有针对性地因此获得优势;主导资本因为资本优势和信息优势,可以对消息进行主观和蓄意加工,进行消息的选择性释放和操纵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导资本通过操纵消息释放来影响市场大众的市场看法和股票估价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从而操纵市场价值的形成。
口耳相传的内幕消息传播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为常见。抢先一步获得内幕消息并且在市场交易中迅速占位赚钱的新闻的示范作用,会引起所有人对内幕消息的重视。消息有可能来自某个市场参与者,朋友之间的口耳相传,通过多维的发散的人际关系在部分市场参与者中间迅速蔓延。如果这个消息是主导资本内部的人士的“好心”爆料,利好消息从第一批受众很快传向第二批、第三批受众,直至整个市场,伴之股价出现某种与市场大众对消息的解读和预判相一致的变化,随后的追买或追卖行为就会发生;如果仅仅是某几个人的随意的言论,在市场中也就是传传而已,市场价格如果风平浪静,消息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专家名人的言论是消息传播的最具影响力的方式。市场参与者的思考逻辑和市场理念是在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形成的,历经积累的市场经验和反复的消息解读,也就逐渐定型解读消息的思维模式,市场参与者能够对消息迅速定性归类,形成股价涨跌预期,重新对股票予以估价。表面上,消息和股价是一种简单映射关系,实际上股票估价形成参照和回忆了历史经验,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对消息进行心理积淀。对这些经验的研究总结和形成理论,是新的专业分工——证券分析研究;理论会因为信息和证据的相对充分和逻辑推理的技巧性而让人生畏,传播这些理论和观念的专家名人会带上种种“权威”和“科学”的光环,这些理论也会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向更多的人群推广和反复地灌输,从而试图塑造人们的市场思维模式和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但是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是被有多少人接受来证明,而是应该理论回归实践,回归市场过程;理论的创立者和传播者无论是怎样的大方之家,在整个的市场中他的观点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他的受众广泛并且受众采取的行动确实推动了市场群体行为的改变,其受众也因为根据这种理论和策略行事而获得实际利益,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的致富常常具有示范效应;这种一家之言就会产生号召力,理论的成功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理论塑造了一个市场群体行为过程和和社会化过程,这是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专家名人通过媒体发布观点和消息,希望影响消息受众或者市场参与者,影响市场大众的群体行为;这种影响能够社会化并且能够给受众带来利益,一方面会增进专家名人的“权威”,另一方面会催生更多的专家名人。
股票本身是一种牟利的证权证书,起初是为获取股份公司利润,其后因为股票市场形成和股票价格差异的存在而产生投机,获得股票大额差价的例子点燃了人们发财致富的欲望。参与市场的人们,每个人对一只和自己相关的股票,都存在着估价,估价已经不限于估价本身的高低,而且因为投机的需要扩展到股价向什么方向波动。消息通过某几个或者一批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接收消息的市场参与者首先开始解读消息,分析推断这个消息对某个市场或者说某一只股票会产生什么影响,他们将消息的影响的归类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常见的是属于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并预见股价的涨跌。这种解读逻辑和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历史经验有关,即过去某个时期的某只股票在类似甚至可比的某个消息面世后,股价是涨是跌。反复面世的消息和股价涨落在市场大众中传播和形成印象,进入历史记忆,就成为股价形成机制的心理基础。在股票市场,主导资本在市场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主导一个市场过程;消息影响市场大众的过程是被主导资本不同程度地加以控制的。这种控制,首先体现在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这一方面表现在培养著名名机构或者著名专家,对专家进行必要的市场包装,套上种种光环,或者对既有的知名学者的言论加以利用,掀起反对或者赞同的浪潮;专家的研究报告和预测分析在背后的资本势力的授意下纷纷出笼,营造市场的倾向性舆论。就出笼的报告和分析本身而言,言论灼灼,理论凿凿,无不秉持中立、公正和客观的名义。主导资本对合意的消息进行渲染,而对于相反的消息进行封杀和屏蔽。对于无法经过渠道控制的不合意消息或者证据,则通过市场本身进行打压,利好消息就控制市场不让上涨甚至反而下跌,对利空消息的面世就推动上涨,持反对意见的人们在此情景下被反复愚弄。有倾向性的消息连绵出现,对市场大众持续轰炸,市场大众对此别无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相反的信息根本无从获得,也无从反驳。尽管作出判断是自己的事情,但是被动接受和选择这些信息的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被这些信息的倾向性所影响,被诱导甚至误导。由于选择性信息的传播,信息在传播中又被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接收、过滤和加工,看多或者看空的情绪和气氛开始笼罩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主导资本在传播一种理念,将自己的这种理念逐步塑造成市场理念,也就是市场价值。在这种被塑造的市场理念的支配下,市场大众在思维上已经落入某种社会化的控制之中。个人意志在市场强大的舆论逻辑下趋于渺小和无力,行为上也就随波逐流,采取与市场情绪相反的市场买卖行动实在过于艰难,无奈地附和大众性的意见而看涨或者看跌。这是市场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的根源。市场价值也就存在于股票交易所形成的一组价格当中。
股票价格的波动过程
具体买卖行为的产生可能需要一个启发点。我们在这里还先讨论买入行为,卖出行为可以做相反的推理。就买入行为而言,启发点就是消息过后股票价格开始上涨;上涨的结果验证了消息或者题材正确,消息受众人群中的观望者出于继续涨价的预期、贪欲的觉醒或者从众心理依赖,鱼贯地或者说是争先恐后地进场买入。一些准备卖出的人会停止销售,已经卖出的人会发现行动错误而可能追高买入。随着消息在市场中传播和持续买入推动的涨价,市场参与者估价和股价上涨之间会反复自我强化,市场大众的行为越来越具有一致性,这就是股票市场价格循环的自我强化过程。一个股票的短期买方人群或者市场也因此形成。这个短期买方市场的形成或者说是组织,始作俑者就是一个或者一组特定的消息。消息具有市场买卖人群的组织功能像群山一样古老!在股价上涨的末期,利好消息和题材反复轰炸,市场大众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市场弥漫着乐观气氛,越来越多的人涌进市场,股价上涨同时,几乎所有股票账户都能见到令人愉快的账面盈余,普遍的乐观逐渐走向群体性的偏执和疯狂。频繁的利好消息或者题材与股价反复上涨不断扩充着一个买方市场,直到这个人群再也无法扩大;加入这个阵营的人们都能够如愿以偿地买到在他们眼里还会继续涨价的股票。此时人们最不愿意面对和最愿意忽视的是:随着买方市场的膨胀式扩张,交易量的倍增,巨量股票的出售来自何方?就投机而言,赚取差价的交易,有买进就必然有卖出。都买到了,那么卖出的人是谁?是谁在一致看涨的气氛中冒天下之大不韪,反而在卖出?换言之,题材或者消息的面世从来就是主导资本为账面上的利润向现金或者货币资本转变而准备的。这个买方市场或者人群的出现,是主导资本竭力操纵的结果,所求如所愿,主导资本就在这个买方市场大规模卖出。在这个市场,主导资本成为几乎所有市场大众的交易对手,市场大众蜂涌而进,主导资本源源卖出,低价收购的股票在这里高价变现。只要能够找到交易对手,只要能够兑现差价,就会甩卖,直到卖光为止。
即使有连续的利好题材鼓舞,但是,因为主导资本的大规模甩卖活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会放缓甚至开始停滞,首先出现的是题材和股价之间的逐步脱节,继而因主导资本的卖出套现活动趋于尾声,相应的利好题材也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作为普通大众阵营的买方市场,由于羊群资本的零散性质和阵线的极度不稳定,在主导资本的甩卖冲击中会出现松动,滞涨和犹豫也终止了买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我们知道,题材和消息的出现都是被控制和被操纵的,经过必要选择和加工后才能向市场传播。在主导资本甩卖完成后,题材和消息被掩盖的另一面就没有必要再掩盖下去,同时为了主导资本的需要,股价必须下降——还得重新开始低价收购!也许是主导资本的甩卖,也许是滞涨后由于先前被掩盖的利空消息和题材的出现,在主导资本卖出后,买方阵营的个别警惕的人们也开始转向卖出,市场开始下降。涨势末期的人们的账面利润消失,账面亏损扩大,原来的买方阵营开始崩解,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卖出,“多杀多”的情形开始出现。在下降过程中,利空题材和消息与股价下降也开始了相互支持和相互强化,市场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反复打击,财富账面缩水过程在痛苦难捱的等待后似乎没有尽头,股票价格在一次次停顿后创出新低,恐慌和绝望的情绪开始蔓延并笼罩整个市场,普通大众集体作为卖方市场开始出现,市场大众将他们的股票扔给能够找到的买盘,陆续逃离市场,主导资本继续操纵题材和股价,在股价跌到他们认可的低价开始收购。在股票市场,这种逃离过程常常是缓慢的。在主导资本的低价收购过程结束后,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和新的利好题材发布又重新开始。股价如此循环不已。
消息“循环”和股价循环
近些年来,国内的股市图表都增加了一项功能,在日K线图上标注消息提示或者信息地雷。有意无意将股市涨落和相关消息或者题材搞成某种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在发现股市自身循环的同时,又发现另一种循环——消息的“循环”。下降的市场循环,是坏消息居多,尤其是某些下降循环末期,坏消息可谓连篇累牍,而上升的市场循环则反是。但是我们将某只股票或者指数图表上的消息依先后顺序试着联系起来,就能发现,股价是连贯的,而这些消息本身之间却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可谓五花八门,当然也有很多热心的人们总是企图“证明”消息与股价所谓超越市场行为的关联或者机理,不过有些可能要经过无数次转折论证才可以扯得上,有些消息与股价根本就互不相关。与其说是消息解释了市场涨落,不如说市场涨落的需要,产生了一连串的消息;这可能是“消息决定论”者们可能无法接受和解释的。在这里,因为利好或者利空消息的倾向性,实际上也就反映了一连串消息对市场大众的心理与观念的改造或者塑造过程,也就是市场价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市场价值的存在形态所导致的羊群行为有大有小,从而引发不同级别和规模的股票连续波动。
债券市场的例子
也许人们会以债券市场的波动相对温并且进而否认主导资本对羊群资本的投机性掠夺和绞杀从而聚敛市场大众的财富。实际上主导资本通过题材-价格模式在债券市场对羊群资本快速绞杀最经典的例子是内森?罗斯柴尔德控制英国政府公债的市场操纵范例。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进行着一场法国和英国的战役。如果英国战败,英国公债将一文不值,而如果威灵顿将军能够打败拿破仑,那英国公债将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罗斯切尔德家族已经在英国占据着金融寡头的地位。他们凭借庞大的情报系统,在6月19日清晨率先获得了滑铁卢战役的结果,而英国公债市场的其他人还在一无所知中等待交战结果。内森?罗斯柴尔德并没有像一般投资者想象的那样,大举买进英国公债,而是开盘便抛出一笔数十万英镑的英国公债,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样一波比一波猛烈。罗斯切尔德家族的抛单在市场上引起了恐慌,投资者纷纷吐血抛售持有的英国公债。几个小时过后,英国公债的市价仅及票面价值的5%。而这时,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开始悄悄买进能够买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的信使终于到达伦敦,这个晚到的情报,让罗斯切尔德的家族狂赚了20倍,也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内森?罗斯柴尔德演绎了在证券市场主导资本对羊群资本最简约和最赤裸的吞噬过程,利用价格波动剥夺了这个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的财富。这个价格波动过程,是由内森?罗斯柴尔德主导的,他首先具有庞大的资本实力可以在英国国国债市场兴风作浪,其次,这里的题材就是关于战争结果的消息,内森?罗斯柴尔德明显地在误导所有的市场对手,而且这个误导被几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不加分辨地接受,实际上因为内森?罗斯柴尔德在信息传递和控制上的优势,所有的市场参与者无从分辨,只能被动接受,内森?罗斯柴尔德作为英国国债市场的主导资本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在短时期内操纵了一个市场的大众行为过程,财富的由中小资本向主导资本的转移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自动”成为他的交易对手。
诚然,这个例子对债券市场的人们而言可能觉得有些极端,因为在债券市场很难出现这种价格大起大落的例子,一般而言债券价格的波动要温和得多。虽然债券价格波动温和,但是首先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个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不可能不利用价格的波动进行投机;其次,价格温和的波动所引起的资本在债券市场的再分配仍然会继续,尽管这种主导资本对中小资本的绞杀过程不那么明显和剧烈;再三,出于主导资本的在市场大众中聚敛财富的无止境欲望,利用信用杠杆将国债期货市场温和的价格波动进行放大、从而加速主导资本对中小资本的绞杀过程在国债期货市场得以实现。内森?罗斯柴尔德在英国国债市场的作为既前不无古人,又后无不来者。
在证券交易市场,市场的交易活动在直接融资的借贷关系中形成的,基于信用资本的资本分配关系,并不具有生产性,也不会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换言之,在直接融资的意义上,证券发行将社会闲散的货币资本作为信用资本加入到广义的产业资本循环当中;在证券转让与交易市场,这种交易活动只是为了维系较长期的信用关系而存在,并且因为在市场中存在价格差异,自然引发了资本的投机行为与资本在证券市场的中的循环,这种资本循环发生躺在资本内部,是资本之间的再分配关系。一般而言,尽管主导资本和羊群资本都有资本增殖的欲望,都是抱着赚钱的美好愿望加入其中,而由于它们在市场交易中互为交易对手和题材价格模式的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主导资本和羊群资本都在进行自己的资本循环,不过主导资本低买高卖,羊群资本则低卖高买。主导资本获得投机利润,羊群资本获得投机损失。通过证券市场的交易过程,资本之间的关系具有具有零和特征,主导资本一方的差价利润来自于羊群资本一方的差价损失。这样,证券交易市场运行实际上成为垄断资本掠夺与绞杀非垄断资本、大资本掠夺和绞杀中小资本的过程,亦即证券市场成为中小资本的绞肉机,本质是一个主导资本或者垄断资本从社会大众聚敛财富的过程。股利和债息的分配和股票与债券价格的波动并行不悖,但是在这个市场中的的资本同样出现马太效应,它们的市场地位和生存状态出现分野。(待续)
参考文献:
《市场原理与西方经济学批判》,清湖渔夫,
《交易关系与市场过程》,清湖渔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