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推断,再过1-2个月,国内原材料市场价格将企稳。虽然各大港口上,各种大宗商品堆积如山。但是我们要看到两个问题。
1,产业的关联性。比如伴随着高铁项目的启动,各个地方都会加大购买原材料的力度。比如东北会从本钢,鞍钢购入钢材,南方会从武钢和宝钢购入钢材等等。这样,货币就会经由中央转入到地方实体经济,而不是转入地方政府。这样做的结果是,既能有效控制货币的总量,又能比较好的控制货币的流向。当货币进入地方实体经济后,会通过产业间的广联效应再次将“高能货币”转化出去,经济就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所以保持货币总量的供给和保证货币的流通渠道可控,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在向软着陆方向降落,在飞机降落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是正常现象,不足为奇。
2,问题在于,持续的大宗商品进口水平上。5月份,大宗商品进口再上新台阶,一部分网友看到了大宗商品的去库存压力,当然还有传说中的房地产业信用证融资问题。但是我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3月,两会以后,中国总理明确强调要增加库存,目前来看,所言不虚。那么,可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a,中国是否正在开始一个主动建库存的过程。我曾多次解释过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对于实际利率的影响,以及实际利率飙升刺破中国楼市价格泡沫的风险。当我在3月看到温的发言后,我以为他们同样认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中国会千方百计的维护大宗商品价格在比较高位,这个价格是与实际市场需求水平脱节的,背后涉及到了国家战略,也就是中国既要维护实际利率水平在比较低位,又可以通过相对大宗商品的采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战略物资储备。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这也是3月下旬以来,我转变看空观点的根本原因。
b,我在改变轴心线那篇文章中,提到过中国做多的思路和欧洲债务压力如何切换的问题。这个思路我同样在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有所看到。当所谓的融资类大宗商品积累到一定程度,房地产泡沫风险会被大宗商品波动风险所取代,通过积极的建立“国家”库存,房地产泡沫风险被大宗商品的信用证融资风险局部替代了。
我想到了中国会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我也计算到了中国会通过“网开一面”的方式放任信用证方式融资建立库存,但是我没想到中国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同样控制了大宗商品价格,开发商们和贸易商们的损失正是中国央行设计的去杠杆的需要,就向股市一样,“死了都不卖”的寻底过程,也是经济逐渐实现软着陆的过程。
中国央行最近的政策可圈可点。利率市场化改革,定向的货币投放手段,建立工业原材料战略性储备等等,虽然我们看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比如产能过剩,产业升级困难重重,投资导向型经济结构和二元市场等等诸多的难题堆积如山,但是目前中国经济有组织,有计划的“撤退”这个好现象是不能简单否定的,甚至应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最担心的依然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搞利率市场化,就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干扰能力,包括地方债务都必须得到严格管理,有效的约束地方权力和财力,是经济实现软着路的前提。但是这中间存在着重大的难题:经济增长潜力将无以为继,仅仅依靠产业的关联性释放出的货币是否能支撑起中国经济已经非常臃肿的身躯?相关利益各方的博弈是否能获得调和?都是未知的。
这两天,网友来我这里玩,我在和他们的聊天中说到:中国这个国家历史上来看,一直是一种“超稳定结构”,一个朝代的更替往往是几百年的历史。这个超稳定系统的崩溃往往具备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1,外部的,包括战争在内的压力。2,流民。今天的中国周围军演频繁,这在科索沃战争和台海危机后,中国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面临着直接的武力威胁了,更不要说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另外,我对目前最担心的就是“流民”问题,农二代们失去了家园,乡村的农民也上楼了,随着外贸和投资两个最主要的引擎熄火,中国面临着结构性的失业大潮。而我们国家并没有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如果外部条件持续恶化,也必然加大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在社会贫富差距严重的中国,怎样调节这种内外失衡,尤其是解决有可能出现的流民问题,可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