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日企在华工厂今后该如何发展?


众所周知,在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的背景下,中国正逐渐由生产国变身为一个重要市场,工资也在持续上涨。殊不知,在这种变化下,日本企业的中国子公司竟有约50%陷入了亏损,大而言之,就是这些企业经营不成功,也可以说未能适应中国的商业习惯、文化及变化等。

从应对中国变化方面来看,日企的在华工厂已度过创立期,正走向增长期和成熟期。笔者感觉,与欧美企业等相比,日企工厂的“本地化”相对滞后。从工厂职工等来看,尽管早就度过了创立期,但管理人员仍以日本人居多,通过事务所的楼层便一目了然。

过去进军欧美国家时就应该已经认识到“本地化”对于当地子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地管理职位大多成了日中员工的人事升迁途径,难以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经验。这也与日本企业已经成熟,人事职位已经消失有关。但是,在这种状态下,当地老员工的积极性不高,还会跳槽。结果,他们跳槽到的欧美企业还会讽刺日本企业是优秀人才培训学校。而反观那些中国业务取得成功的外企,都是由中国人担任高管甚至一把手。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进军海外市场的普遍法则,笔者认为日本企业也到了应该认真考虑“本地化”的时候。

另一个变化是前面提到的工资上涨。为应对这一点,需要在工资水平低的地区进行生产或者通过自动化等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中的自动化(省人化)方面,现在有两种方式。日本企业大多采用的是跟日本国内一样的自动化,生产线可以从日本复制,因此容易设计和建立。但是,在常规生产时,当地操作员操作困难,因此开工率不高,得不到预想的成果。当然,从保持品质方面来看,这种自动化生产方式比较有效,但从成本方面来看,由于日本产设备的价格高,难以获得良好的回报,最后还会成为固定成本负担。

另一种自动化方式就是当地企业普遍采用的,用台湾和香港厂家生产的设备等,推进自动化。当然,这样很快就能获得投资回报。对于某些行业或某些生产工艺来说,以日本为中心的母工厂虽然也很好,但不要忘了企业是在跟哪些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另外,以前在发达国家建立工厂时,劳务费也跟日本国内相当,而中国却不同。这些方面也需要重新认识。

总之,对于今后的在华生产而言,“真正的本地化”和根据劳务费等环境变化创造适于本地的生产工艺才是制胜的条件。(特约撰稿人:石田 秀夫,日本能率协会咨询公司经营革新本部副本部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