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志
梁发芾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关系民生的商品如食盐等,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国家垄断的,当然古代不叫“垄断”,而是叫做“专卖”,“专营”,或“禁榷”。
“专卖”、“专营”、“禁榷”三个词表达的政策在各朝代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都是指国家对某些工商业在产、供、销的某个环节的垄断。“禁榷”之“榷”,愿意是独木桥。禁榷的意思是,某些工商业,直接由国家经营;对于某些并不完全禁止民间经营的,国家则把持着过桥通行权,强行征收赋税。所以,今人总结说,“禁榷制度,就是官营工商业。所谓禁榷,就是对某种工商业完全由政府垄断,禁止私人经营”,大致不错。
人们一般认为“禁榷”的做法始于西汉的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再加上无度的挥霍,把祖宗的积蓄花得精光。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汉武帝除了提高儿童人头税税负,降低儿童人头税起征年龄外,又重用桑弘羊这些人,实行盐铁酒的专卖制度。盐铁专卖制度下,国家垄断了人们须臾不能缺少的食盐的生产和销售,也垄断了人们生产生活中根本少不了的铁器甚至酒。盐铁专卖后,国家作为唯一的卖家,可以任意提高价钱,赚取垄断利润。这样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收入,解决了汉武帝的财政危机。
当然,汉朝盐铁专卖的时候,当时并不叫“禁榷”。叫做“禁榷”是以后的事;盐铁酒的专卖也不是桑弘羊的首创。盐铁专卖的思想基础,就是国家可以任意控制和干预私人的经营和生产,为国家服务。显然,中国古代并不缺乏这样的思想。《管子·国蓄》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羡(多余的钱财),隘(限制)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而《商君书·弱民》也说:“利出一孔,则国多物。”无论管仲还是商鞅,都认为,只要国家采用强制手段,控制一切资源和谋生渠道,垄断社会财富的分配,那么人民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然要事事仰给于君主(国家)的恩赐,这样君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奴役支配其治下的民众,得到所需要的财富了。而《管子》也记载说,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实行“关山海”制度,即对盐铁实行官营专卖。
这就是说,桑弘羊的专卖制度,来自管仲与商鞅的“利出一孔”这种国家垄断的思想,是对国家垄断与控制重要生产经营活动的成功实践。因为汉武帝的成功,此后中国历史上,专卖,专营,禁榷就是非常拿手的财政经济政策,唐宋时期,禁榷制度的实施范围大大扩展,盐、茶、酒、铜、铅、锡等都成为禁榷商品。每每遇到财政危机,通过专卖或禁榷赚取高额利税就是首选政策,“利出一榷”正是“利出一孔”的翻版。
虽然桑弘羊的专卖制度与儒家所反对的与民争利是矛盾的,在历史上桑弘羊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利出一榷”确实可以给朝廷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不管人们怎么批评,朝廷根本不能割舍这块肥肉,所以吕祖谦在《历代制度详说》中无奈地说,“自桑弘羊既开利孔之后,虽有贤君良相,多是因循不能变。”
不但历史上贤君良相,对于禁榷制度因循不能变,就是今天,要改变也十分艰难。变相的禁榷制,原汁原味的专卖制,今天都有标本可寻。只是,古代国家通过专卖或禁榷制度,赚取大量的垄断利润和税收,满足了国家财政的需要。而今天垄断的企业呢?
(作者系财税史学者)
原文地址:从禁榷到垄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