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行情都很有意思,但这一轮尤其有意思。两会开了,市场来硬的,把地产打上去,貌似是要逼空吗?
我的观察,大概以2月初为分界线,市场有了一些变化,前半程基本以大宗商品板块为核心,后半程,则不知不觉的过度到了地产板块。市场的成交量也有了明显的放大。
虽然,地方政府总是手痒,中央政府照例是三令五申,棒打鸳鸯,打痛为止。实际上,在我接触的投资圈中,几乎没有人对中央放水地产抱幻想。那么,地产的反弹就仅仅是估值修复,这个动作我认为在2月20日左右就应该结束了。显然,后面这十个交易日地产股的逼空走势,就包含了其他的逻辑。
这个逻辑是什么呢?
在3月2日的新闻中,有一条关于资金面的重要信息:
截至2月26日,工、建、中、农四家大型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763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的3000亿水准。与信贷疲软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存款经历短暂回落后出现月末大冲刺。截至2月26日,工、建、中、农四家大型银行新增各项存款高达8716亿元,工商银行拿下了半壁江山,新增存款高达4384亿元。不出意外的话,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不会低于7000亿元。但这仍然低于市场预期的8000亿-10000亿元。
该消息说明了一个有点蹊跷的事情,存款的增长远高于贷款的增长,四大行并不存在贷存比制约问题。我询问了一些银行的朋友,他们证实说,实体经济的资金面的确仍紧张,但是信贷的增长的低迷持续了一个月多了。也就说,贷款需求出现不振,流动性甚至出现局部盈余。是不是中国也陷入了流动性陷阱?
1月份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新增贷款和存款大幅减少,M2同比增速创近11年新低。市场解释为央行的严控。但2月份以后市场资金面似乎并没有想象的紧张,这可以从上海银行间拆解利率的回落观察到。即便如此,央行在2月24日下调准备金,我认为央行可能掌握了信贷仍然处于低增速状态。不过下调准备金的确增加了存款,但贷款需求却没有改善。
我个人的解释就是,私人部门已不太想大举借债,而是通过变卖资产来修复资产负债表。
这个现象可能在2012年2月之后大面积发生,其核心,就是房地产市场。比如我从市场了解到,上海楼市的降价行动正从郊区向市中心蔓延,全面主动降价变现的浪潮正到来。在其他区域,我的朋友们也观察到成交量的放大。我的一些信托公司的朋友们的一些地产项目在春节前后正发生兑付风险,最近他们正忙着大甩卖。这导致了货币从理财产品向存款回流。
房地产行业的主动的,自赎周期正在到来,销售会有一次回暖,这就是市场的逻辑,与政策没有太大关系。但是这可能只是刚需行为,炒楼客未必进场。
另一个重要影响是,资产变现行动迅速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需求,同时,变现的现金通过负债转移,又进入了银行存款,但是这些存款却并没有强大的贷出动能,于是就沉积在银行。就是说,企业选择增加存款而减少贷款。货币乘数减少和票据杠杆的压缩,让M2表现低迷。
这个动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可能,一是企业对宏观经济的预期转向悲观,二是对过高的实际资金成本望而生畏。调量不调价(不降息只降准),并没有改变资金成本。
这也就为市场预留了更多的流动性。既然如此,高层有可能把多余的钱定向的释放给一些行业或者项目。这样,整个投资市场可能出现一个短期的活跃。这个时间应该可以让上半年确定一波重要行情。
我认为,这是衰退初期的征象。然而,它却会营造一种假象繁荣。
在悲伤中发出这篇博文。不是为家国情怀这些狗屁东西,犯不着。喝醉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