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绿屋外的人和事  程乃珊

绿屋屋主吴同文是我先生的外公,他作风是一贯的高调张扬,连造一栋房子也要与众不同,死也死得让人心惊肉跳,但却感人——他与姨太太是在文革中手拉手一起自杀的,后来殡仪馆收尸时两人的手掰都掰不开。

沉寂了这么多年,因为他那张扬的绿屋,吴同文的名字又重新在上海滩被屡屡提起,他在天之灵应该是很开心的。

在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上海,位于北京西路铜仁路的绿房子,被挂上“上海十大优秀名宅”的铜牌。绿屋1938年竣工,是著名的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最后一栋私宅,与同为邬达克设计的上海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等一样,成为这位著名建筑师的经典代表作。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就是因为这栋太张扬的房子,屋主吴同文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屡屡被拿出来说事——旧社会的绑匪对这栋房子虎视眈眈、解放后又被作为资产阶级全家生活得小心翼翼,最后“文革”中遭灭顶,被扫出绿屋!

借此,笔者再次严正澄清,距绿屋步行仅3分钟的位于南阳路上的贝家花园,非如今流行所说的贝聿铭故居,贝聿铭也根本没在里面居住过,而是绿屋女主人贝家九小姐的娘家。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与绿屋女主人的父亲贝润生是族兄弟,比《红楼梦》中的荣、宁两府的关系还要隔一截。贝祖诒是中国近代著名银行家,银行另有住宅供他居住,因此贝聿铭有什么必要住到族伯父家里?再者,旧时银行有严格规定,银行高层的住宅都为银行产业,犹如美国总统府白宫一样,住宅再豪华,也仅是居住权。如南阳路的豪宅为贝祖诒私宅,那银行一定会查他帐的,且老中国银行的员工都知道,贝祖诒服务银行一生,两袖清风,在内地时从来未听闻有私人豪宅,什么时候又飞来一栋南阳路上的贝家花园?只因为而今知道贝聿铭的人多,贝家花园的真正主人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名字已被历史湮没了。反正而今流行凡事往大里说,就把贝聿铭请出来。历史考证要实事求是,以讹传讹,是极不负责的。

“失去主人的房子,就失去了精神”,但失去房子的人,精神仍在。离开绿屋的后人并未没落凋零:绿屋的大公子、二公子分别毕业于大同大学和圣约翰大学,而今都已年近九十,均在香港。大公子早在49年就毅然离开绿屋去港,在香港保险业和老上海圈子里享有盛名,自有一番事业。二公子原为上海某中学英语教师,兢兢业业,中年之际再去香港重新拼搏,得以安享晚年。自从离开绿屋后,两位老人再也没有回去过,连走路都要绕道。二公子的独生子秉承了祖父吴同文的经商头脑,文革中被赶出绿屋时只是个高中生,白手起家,现已拥有自己的事业,一点不输给吴同文。笔者婆婆是绿屋的大小姐,毕业于中西女中,我和先生作为吴同文的第三代,似也没给他丢脸。绿屋三公子,交大船舶专业毕业,现其儿子,也秉承了吴同文的经商细胞。四公子同为交大毕业,是位科技工作者。绿屋另几位千金,分别毕业于同济、复旦和中国医科大学。作为绿屋后代,他们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自食其力。其最小的千金(笔者称小阿姨)最让我佩服。小姨夫当年是香港怡和洋行纺织部经理,风度翩翩,一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坚决回上海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此,他终身无悔,正因回上海,才有缘与小阿姨相识相爱。不久,他被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某厂任总工程师。为了爱情,绿屋的小千金毅然迁往乌鲁木齐。这位从小就坐上绿色宝马车的小千金,从此与先生在遥远的边陲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影皆双。而今,他们都已做祖父母了,一家三代仍在乌鲁木齐。小阿姨常常令我想起安徒生的小人鱼!

其实,绿屋外的人和事,比绿屋本身更精彩,待我慢慢写出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