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觀《老有所依?》

21世纪网 张贺     2011-06-13

德国的父亲节总是来得比美国英国早。今年6月2日就已经到了父亲节。庆祝活动也非常有德国特色。就是父亲们结伴或单独去酒吧喝啤酒。在德国这半年,我已经逐渐习惯了一切东西都与啤酒有关的这一现象了。

虽然我不是这个节日的庆祝主体,但是走在地铁里却也似乎也能感受到一种温馨在流动。然而,意外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站台等车,然后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就看见一位老人从滚梯上一路滚了下来,最后撞到地面上,手里提的菜篮子里的菜撒了一地,老人趴在地上人事不知。当时在场只有几个等车的德国人和我,大家迅速跑到老人身边,将老人身体扶正,有人开始拨打急救电话,不懂德语的我就帮着老人拣起了菜。过了几分钟,老人悠悠转醒,从地面上坐起来,由于滚下电梯时的碰撞,衣服扯乱了,眼镜弄

歪了,一张脸青紫一片,还有擦伤。他的手在地上拨拉,挣扎地想站起来,但屡次失败,狼狈不堪,让人不忍对视。旁边的德国人已经开始用德语和老人交流,他们似乎问了老人一些问题,但老人只是摇头,辩解了几句,然后就垂着头看着地不说话,周围人看来也无计可施,将老人扶到了休息座椅上,就默默散开了。这时地铁来了,我与其中一位德国人是同一个方向,上了地铁后便向他打听了一下事情始末。

原来这位老人的儿女都已经结婚成年,搬离了慕尼黑,去了其他城市定居,而他的老伴也在几年前过世。德国这边的文化就是子女成年后不和父母一起住,哪怕父母再需要照顾。所以老人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慕尼黑守着一栋房子,每天看着日出日落。他这几年眼神越来越不好,今天是父亲节,一个人喝了一点啤酒,回来搭地铁的时候,一不留神就踩空了。那位德国人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说道,“我们刚才就是问,需不需要我们打电话给您的儿女?”但老人回答说,“儿女都在外地,赶不过来,而且就算赶过来能怎么样呢?他们能提供的只是安慰,而不是陪伴。而我,最不需要的就是安慰。”

我听了之后也是心有凄凄焉。欧美这边的“个人主义”文化往往体现在少年人身上就是独立自主,让国内的众多父母羡慕嫉妒,甚至有一段时间,国内一直在反省,反省我们的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现象,模仿西方的培养孩子的方式,教育方面试图接轨,甚至提出“挫折教育”。但是我们总是关注眼前,而不是未来。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体现在成年后孩子对父母的赡养方面,就让人寒心了。

我想,这位老人的境遇如果放在中国,大家肯定会骂他的子女“白眼狼”。我们骨子里还是有一种“养儿防老”的观念。其实这里面固然是希望后代在自己老了以后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在我看来,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老人,最怕的都是寂寞。当你年过半百,走过的人生花团锦簇,而未来的人生风雨飘摇,你甚至不知道死神的镰刀在前面的哪个拐弯偷偷扬起的时候,你最怕的就是寂寞,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回忆过去,因为你知道未来的日子早已很少,仿佛能听到生命的钟在滴哒滴哒地倒计时。“老小孩”,“老小孩”,固然有强调老人经历过惊涛骇浪后返朴归真得像个孩子,更有表达老人喜欢孩子的这个意思。而我想老人之所以喜欢孩子,就是在孩子身上,他们能感受到血脉的传递,新生的力量,而且孩子是离死神最远的群体,你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长寿国家排名中,我毫无疑问地看到,亚洲的日本再次蝉联第一。其实若单纯从经济,环境,卫生状况来说,欧洲很多国家应该超越日本或至少并驾齐驱,但我想正是因为亚洲文化中的孝悌,让老人可以与子女住在一起,得到子女的赡养,得到与儿孙的嬉戏机会,使得亚洲的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寿命自然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的中国,似乎受西方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国内著名的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上,进入男生权利后,有一道题目是询问女嘉宾是否介意与男方的父母同住,很多女嘉宾毫不掩饰地回答介意。我看到后心中一痛,突然就想起在慕尼黑地铁中见到的那位摔倒的老人,人群早已四散,我也坐上了地铁。透过车窗,我看到在那休息座椅上垂着头的老人,在一片灰白的地铁车站中格外显眼。地铁“突突”地急速驶离,将车站的所有人都带去远方,带去光明的地方,只抛弃了那位孤独老人的一个人,在父亲节这天。

**********************

隨着年齡的無情增長,漸漸就排到了抉擇的門口。。。

感覺人與人很似刺猬之間、

近了則刺到見紅;遠了又無所依傍~

享受了單身的貴族方式---自由,

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孤獨!

何去何從。。。?

如何折掉自己的豪刺,彼此相近相容?

說時似語、對境生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