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农副产品输送 香港依赖么?
内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没有内地农副产品等输送,香港人的生活会大受影响。但香港人却认为,其实他们能养活自己。
例如购买东江水,一直是香港和广东的一项互利项目。但随着1990年代香港工业北移,全城用水量显著下降,香港已大可自足。1998年至2003年期间,香港共计把价值约30亿港元的剩余用水排入大海,港媒大呼“倒钱下海”。
而另一个被内地淡化的信息是,香港食用米60%至90%来自泰国,而大量蔬菜入港带来的副作用之一是加速了香港农业的衰退。
内地“经济救港” 香港人怎么看?
内地普遍认为自由行是SARS后“经济救港”的一大举措。而香港传媒却认为开启自由行的重要动因是中央政府为舒缓市民对当时港府施政失误的不满,用经济力量挽回民心。
“香港本来就向全球开放,现在内地向香港开放只不过是把本来不正常的关系回复平衡。”香港专栏作家梁启智说。
2012年1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者雷鼎鸣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入境游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约3%,解决就业约7万人,但一般属于低技术劳工就业,对本地经济的贡献有限。而普通市民对内地客涌入所带来的不便却诸多怨言。
按照2012年初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的分析,自由行对香港的边际效用已在递减。
亚洲金融危机 谁赶跑了索罗斯?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陆港携手共渡难关。其中中央政府所做的是: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同时在与国际炒家决战的关键时刻派出两名央行副行长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资机构支持香港政府的护盘行动。
港府于1998年8月14日起,连续动用港币近千亿入市,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让恒生指数增幅达17.55%。
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获胜。
现在陆港关于此役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内地民间认为是中央动用了外汇储备之功;而香港市民则认为,这是香港政府动用自己的外汇储备所换来的战果,跟内地的经济政策并无直接关系。
帮助内地 香港做过什么?
回归后,香港给内地人的印象是一个问题多多的经济病人。但香港人认为,他们为内地贡献良多。
1991年华东水灾时,香港政府拨款5000万港币赈助,演艺界人士也举行汇演筹集善款。在中国政府接受境内外共计23亿元人民币的捐款中,来自香港的就占到6亿港币。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特区政府于地震发生一天后紧急调拨3.5亿港元,两个月后追加20亿元,至2009年2月20日再追加40亿港元。至地震一周年,香港民间捐款达130亿港币。
根据地震一周年民政部通报,汶川地震共接受国内外捐款659.96亿元。总额近200亿的捐款不仅成为香港为内地筹款最多的一次,而且超过捐款总额的30%。
改革开放 香港出力多少?
改革开放初,由于投资前景不明朗,外资犹豫观望。此时,香港人率先来到内地投资,创造了许多第一:1978年开办了第一家境外人士的公司——珠海香洲毛纺厂,1980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983年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广州白天鹅酒店。香港人的投资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信心,带动各国企业家来到中国。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内地的对外贸易收入几乎全部来自香港。时至今日,香港仍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地。以2009年为例,香港在内地投资460亿美元,占全国总额一半。
2005和2006年,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港上市,筹募360亿美元股本金,成功避开了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2010年7月农业银行在香港上市,在并不理想的市场环境下,在香港筹集120亿美元资金。在过去20年中,香港股票市场为内地企业筹集了超过3000亿美元资金。
殖民历史 是否全是耻辱?
内地有看法认为香港居民缺乏信心是殖民政府操控历史文化教育的结果,有观点认为应致力于编写一套正确的历史来扭转港人的观念,强调陆港血缘关系、香港被殖民的民族耻辱以及殖民统治的黑暗,把香港回归书写成重回母体的扬眉吐气。
但这套历史中对香港发展最快、殖民政府改革最多、香港本土意识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却几成空白,港人对此难以接受。
回归前,大部分香港人对“大典”等各类活动感到陌生。在他们的成长经验里只有“工展会”、“红馆演唱会”等公众仪式,而没有“国家庆典”。
一个典型的例子:在1995年国庆文艺晚会上,内地表演方为港人展示了国粹“儿童杂技”,却引起了惊慌。香港观众觉得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受到如此严格的训练,太可怜了。他们非但没有为这种国粹感到骄傲,甚至觉得在“虐童”。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