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星期日

毛时代对控制社会愚民的八大下流招数(图)_jz19481115_百度空间

毛时代对控制社会愚民的八大下流招数(图)_jz19481115_百度空间:

毛时代对社会控制的下流招数 人民都中招了

一、信息闭塞

国际交流压到最低限度。国际新闻一律由新华社发通稿,有倾向性新闻选择新闻解释(按国内政治需要来任意取舍国际新闻)。再由各报一律转发,统一口径,舆论一律,形成“三人成虎”效应。

对国外形势报忧不报喜。对国内形势报喜不报忧。

媒体一律公费办,发行基本公费订,连读报也是单位安排(每晚二小时政治学习包括读报)。

一般读者无从比对选择,不怕你不信。所以老百姓以为“世界上还有四分之三受苦人等待我们去解放”。欧美百姓生活比我们苦的多。于是产生了幸福感,知足心。

但上层可通过各种文件简报内参资料了解真情。

作用:统治上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上知下,下不知上;内知外,外不知内。

补充:相比毛时代,如今新闻较以往开放的多。信息控制大大失灵。老百姓知道的内幕多了。自然不满也多了]。


二、行政控制

社会的行政化控制,达到有史以来最严密程度。

古代社会,政权不下乡,只到县一级,文革中,行政权力通过“单位”,一直落实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头上。

工农商学兵,全国人人都隶属于一个单位(农民归公社管)。单位不仅在经济上控制了个人(农民是工分,工人是工资,外加户粮关系),在行政上也控制了个人(个人诸种自由如长途外出,结婚离婚,搬家迁移,调动工作,上学培训……等等,要经单位批准)。

在政治上思想上也控制了个人(如政治学习,思想汇报,尤其个人秘密档案)。

甚至,单位对个人的控制,还深化到了刑事治安领域。县团级党委有权对员工作出政治处理(轻则发动其他员工开你的批斗会对你进行殴打。中则关进“学习班” “牛棚”—-单位设的变相牢房,剥夺你的人身自由。重则戴上“帽子”便你具有“阶级敌人身份”也即使你沦入贼民阶层从而不具有了生存保障权)。

由于全社会高度统一行政化,因此无论你到哪个地方,都有单位管着你,无论你换了多少单位,所有单位的管理模式都高度一致且前后衔接。

天网恢恢,密而不漏。


三、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顾名思义,是阶级对阶级的镇压。

解放初期,土改是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斗争。后来全国“镇反”杀了上百万,也算阶级斗争的延伸应用。

此时,“阶级敌人”比较单纯,仅仅指地主富农资本家,新政权的原政敌(历届旧政权的骨干–警长、排长、保长、支部书记长以上—-称为历史反革命分子)。

后来,罪名越来越随意,“阶级敌人”范围越来越宽:

从批判“清宫秘史”“胡风反动集团”开始,意识形态跟不上“最高”的思路的人员开始成为“反动分子”。

从“高饶事件”开始,党内政斗失败者成为“反党分子”。

从五七年“反右”开始,知识分子有各种异议甚或无心说错话者,成为“右派”。

从五八年“反右倾”开始,党内对政策有不同见解者,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从六十年代“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提出后,举凡对党对毛对各级官员不满的人,举凡对社会现实不满的平民百姓,成为“现行反革命分子”。

而生活作风等被认为不检点(如通奸,不遵守纪律)的平民百姓,则成为“坏分子”。

文革中更为混乱,打派仗时各派均称对方为“三反(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思想)分子”。

解放前当过地下党或曾被俘的干部战士,多被打成“叛徒、特务”。

文革初期,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当成“走资派”而被冲击打倒。

红卫兵与造反派在文革中期被压垮时,其中抓了百万人,罪名是“516分子”。

总之:“阶级斗争”越来越“异化”了—-从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已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

不过,实用价值很大—-打起阶级斗争旗号,就为大规模镇压,放开手镇压提供了理论依据。(比对如今,在民主法制形式下镇压起来缚手缚脚)。

同时有效转移了民众对贫困生活现实的视线(民众以为,生活贫困是因为“阶级敌人”造成的)。


四、群众运动

阶级斗争是采用“群众运动”形式进行。通常分四阶段:

1动员阶段:

先由掌权者(单位领导或上级派下工作组),进行大会宣讲,发放学习文件,群众学习讨论表态拥护,统一思想,形成氛围(把可能的反对意见先行压制处理)。

2检查阶段:

每个群众都必须向上级写出汇报材料,坦白自己平时错误言行,并检举同事平时错误言行。换言之,人人检举他人,人人受他人检举,包括动员子女揭发父母、老婆揭发老公。(当时我们私下归纳为“人人过关,领导把关;群众互咬,领导观战;挑起矛盾,领导裁判”)。温和点的运动里,这种做法叫“批评与自我批评”。狠点的运动里,这种做法叫“阶级斗争时时有处处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3斗争阶段:

掌权者根据群众汇报材料及平时掌握资讯,把群众分类(确定依靠对象、团结对象、打击对象)。再组织前者批斗后者。这样,本质上是领导者掌控一切,但表面上是群众在当斗争主力了。因为会上发言批判、出手殴打、执枪关押、破门抄家的,都是群众中的积极分子。甚至,这支积极分子队伍就叫“群众专政队”(专业公安机关不出面,只作威慑力量)。

4处理阶段:

运动最后结果是提拔一批人(斗争积极分子们入党提干评先),处理一批人(被打击对象被戴帽、开除、判刑)。

一言以蔽之,此术为“挑动群众斗群众”“以群众制群众”。制造矛盾,利用矛盾,分而治之,驭下有术。从延安整风发明此术以来,屡用屡灵。

作用:

“群众运动”妙处一:形成群众人人自危的氛围,迫使大家欲求自保,互相提防,互相窥视,抢先告密,讨好领导。织成了一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天罗地网。使大家“只能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

“群众运动”妙处二:每场运动在产生一批受害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得利者—-利益是发泄了内心施虐欲,利益是公报私仇,利益是火线立功入党提干(古称用别人鲜血染红自己顶子)。况且有专门政策规定:即便事后查明受害者中有被冤枉的,最多解脱受害者,但要“保护斗争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也不会追究诬告、打人乃至于杀人者的责任。(这样,“群众运动”始终有群众基础)。

“群众运动”妙处三:积极分子希望多整人—-既可满足内心施虐欲,并使自已这类走运者物以稀为贵。妙在已倒霉分子也希望再多整些人下来—-争取立功减刑,并使自已这类倒霉者有更多陪伴以分轻压力。(这样,巧妙发掘并利用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补充:反右运动时,群众互咬尚未形成习惯,上级便往各单位硬压指标,规定被打击名额,达不到则拿单位领导人充数。由于毛时代“运动”每几年来一次,到文革时,中国百姓己习惯成自然,运动号令一下,群众便习惯性地互相撕咬起来]。

所以,现在为文革唱赞歌的,许多是当年斗争积极并以此为乐,“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

客观地说,领导者玩弄平民于股掌中,有史以来,以此为最成功。


五、贱民阶层

运动中的倒霉者成为戴上帽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以及叛徒、特务、走资派)的分子。加上解放初期已划出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这一批人被打入另册,加上“血统论”政策使其直系亲属也沦入另册,于是,另册人口成为社会上倍受歧视的群体,成了贱民阶层。

当时习惯上称为“05%”。其实,若加上“血统论”拖进的直系亲属,该阶层占人口比例应在20%左右。

贱民阶层成员生存状况极恶劣。不允许入党当官参军上大学。工作要最累的,收入要最少的。平时大家都可以随意欺侮他们。甚至于打死打伤完全无生命保障。运动一来,有理无理也揪出来批斗一番,开会时要在会场前跪成一排。(当时有种说法叫“把监狱放在社会上”让“群众专政”)。

贱民阶层的存在有效保障了社会安定。通过发动“95%”打压“05%”,取得如下效果:

1“转移视线效应”。行政管理上发生的罪责挫折都可以推到“05%”头上。转移了“95%”的视线。

2“排泄渠道效应”。使“95%”可以通过施虐于这些贱民,取得心态平衡。

3“杀鸡吓猴效应”。由于“95%”到“05%”之间并无一道鸿沟,县团级党委就有权给平民“戴上帽子”—-即把你从“95%”划到“05%”中去。于是“95%”也人人自危,生怕自已由于触怒上意而被踢进“05%”。所谓“只许规规矩矩,不许乱说乱动”表面是对“05%”的公开训斥,未尝不是对 “95%”的暗示警告。

试想,除最高领导人外,连国家主席、开国元勋、元帅将军、省市领导、大学教授、劳动模范们都能从座上客翻为阶下囚,那还有什么人敢说自己就肯定不会掉进贱民阶层的深坑里去了

4“地位比对效应”。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要稳定,社会阶层上最好形成两头小中间大,即有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设置了“贱民阶层”做垫底,在形式上把一般的工人农民抬升到社会“中层”地位。

设身处地,我是一般工农。那么,我通过(眼光向下的)比较、形成了优越感满足感。我通过(对弱者的)施虐,排遣了贫困劳累带来的郁闷感。我通过(亲身体验的)批斗,形成了恐惧感自律感。于是乎,我心态平衡了,我知足了(尽管我贫困劳累)。

补充:另有两个群体,名义上不是贱民阶层,但实际享受的半贱民待遇。

知识分子群体(五七年反右从政治上被搞臭,文革中批斗从业务上被贬低,称为“臭老九”,是“被改造对象”),

内控人员群体(通常是归侨。历届旧政权的士兵、警察、甲长、公务员。被发现曾过有对社会不满言论者。刑满释放者。历史不清者。特嫌)。内控人员表面与大家一样,但个人档案内秘密注明“内部控制使用”。他们不被信任而被时刻提防,但他们自己往往并不知道。


六、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居民有户口、粮食关系。凭此发放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火柴票、肥皂票、糖票、烟票等高达七八十种票证。在市面上,这些基本生活资料光凭钱是买不到的,必须同时凭票证。定量供应(份量在吃不饱也饿不死之间)。

农民无户粮关系(也即不发放以上票证)。于是,离开本乡本土不能生存,进城不可能。死死被捆在土地上了。(农民离乡背井,被称为“盲流”,轻则遣送回乡,重则被公安机关“收容教育”。连“暂住证”的机会都没有)。

城里人无批准,到处流动也不可能(因以上票证是由本地本单位发放。离开本地本单位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死死被捆在单位里了。(文革中期,企业、学校内实行军队化编制—-“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领导一元化”,上面对下面的管制更极端化)。

这就有效控制了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凝固化,使社会闭塞,安定(呆滞)。顺便也阻绝了口口相传的信讯流通,支援了第1点。


七、大锅饭式分配

单就平民的经济生活而言,消费较平均。但这是“等级平均”。

计划经济模式下,社会财富分配行政化。按官本位原则构建成全国统一的经济收入金字塔,经济收入与政治等级严格挂勾。官越大者钱越多,官越小者钱越少。中国有史以来,权力与财富的结合从来没有如此紧密。

同一等级,无论在全国何地,基本上工资收入相同。

但从等级间不平均上讲,比改革开放的今天更甚。毛时代,单从工资上讲,最高级与最低级相差三十馀倍。况且,越往上,其生活私人消费变为职务公款消费的比例愈大。工资收入占消费支出的比例愈小。再何况,权力越大,调用公款合法为自己及家庭服务的途径越多。

例:大陆首富家产上亿元。有私人游泳池、空调等。而普通工人(即“领导阶级”)普遍月薪三四十元左右,存款能上一二百元就不错了。唯一家电大概是支手电筒。极而言之的悬殊,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一群大队干部秘密开会分上几麻袋粮食半片猪肉,也许就挺过了大饥荒。而没分到的社员可能就全家饿毙。尽管队干部只比社员多分那一麻袋粮食,看绝对数字并不悬殊,可在那个时候,就是生死之区别,还有比生死之别更悬殊的结果吗?如今贫富怕是悬殊不到这个地步。

现在,老百姓的机会要多些。起码,老百姓也可以致富了。现在,再悬殊,困难贫民也有底线(低保),不至于到大规摸饿死人的地步。所以,现在比过去要平等些。

过去现在同样不平均,同样有贫富悬殊。严格的说,过去贫富还更悬殊。但过去民怨较小,原因:

在行政级别与经济收入成正比的同时,行政级别还与知情权成正比。

级别越高,知情权也越大。级别越低,知情权也越小(平民百姓只能阅读宣传教育类报刊与听单位领导作形势报告。那不是新闻只是宣传教育)

所谓“信息不对称”上知下,下不知上。(理论为“权力与分配成正比,与透明度成反比”。)

级别越高,其消费状态也越保密,不为平民所知。上面人再富,下面人不知。

俗话说:“富人知道别人比他穷,穷人不知道别人比他富”。所以穷人富人都很满足。

给人一种均贫富的表象,不致为贫富分化而引发民怨。

所以社会安定了。

况且在平民中大力提倡推行“一厘钱精神”,艰苦朴素。把追求消费丑化成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变修”了。也起到心理安抚作用。

当时有人归纳其规律:“荣华富贵由上面发出,艰苦朴素从平民抓起”。

补:相比毛时代,如今,权钱分离。老百姓之间有穷有富。当官之间也有穷有富。乱了。令许多人不满]。


八、个人崇拜

. 动员全部人文领域(、文艺、教育、史学、哲学社科),长期突出两个主题(神化个人与妖魔化其他人)。也即一切功劳归于毛主席,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个人崇拜的形式有许多首创:早请示晚汇报、语录舞忠字操、学毛著积代会、“雷打不动”每天政治学习、创作歌曲百分之百是个人颂歌、小中大学教材一路颂歌,文艺与新闻充满颂歌。报刊上文章大量引用毛语录并且要用黑体字。

把毛之语录称为“最高指示”,高于宪法党章之上。

“爹亲娘亲不如毛亲”,“三忠于四无限”,“毛著,一天不学走下坡、二天不学问题多、三天不学没法活”。宣传媒体天天向人民灌输这种观念。

公安六条规定,对毛与林提意见,即为犯罪(恶攻罪。死于此罪名者不知凡几,如被割喉的张志新与被生取器官的李九莲)。把一切批评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影响扩散。

“事实要为政治服务”,历史与新闻,不讲真实性,只讲倾向性。

妖魔化国内党内不同政见者(如十次路线斗争之观点,“大批判”充斥全部报纸版面)。

使百姓有一个盼头:我的日子再苦,本地形势再糟,要怪就怪本地官员没搞好,要怪就怪国外帝修反的破坏。但上面有个“大救星”,总会解救我们的。

××××××××××××××××

能被文字化就意味着被識破了~但是,要知道人這賤貨是壽命有限、智識局限、群居盲從的,因此,也才會有“歷史總是會重複的~”一說。

仔細閱讀、辨識、防範、逃脫。。。才是人間正道!

鄢烈山 | 转贴:罗马公民权简介(On Civitas)

2012年02月26日 10:44:17

转贴:罗马公民权简介(On Civitas) ——由户籍制度“改革”想到古罗马帝国

 
  罗马公民权(Civitas)是古罗马时期,授予特定自然人的一种拥有某些法律、财产和政治权力特权的社会身份。今天我们很难对罗马时代的公民权做一个实质意义上完善的归纳总结,因为公民权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微妙的变化。但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到早期罗马帝国的这段岁月里,我们大约是可以对罗马公民权做如下的理解的。
  一、罗马公民权的取得
  符合以下情况的自然人可以获得公民权(下列提到的公民和子女一律均仅指代男性):
  ·罗马公民的婚生子女自动获得充分的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optimo Iure)。但在罗马历史的某些时代,这种自动授予要求父亲必须是罗马公民(Cives Romani optimoIure),母亲必须拥有不充分的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non optimo Iure);而在其他时代,只要父亲拥有充分的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optimo Iure)或者母亲拥有不充分的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non optimo Iure)即可。
  ·自由民(解放奴)自动拥有部分公民权;但他们在某些方面仍对自己的前主人负有一定的义务,而且前主人会自动成为他们的庇护人。
  ·辅助部队的士兵在服役期满后可因被奖励而获得充分的罗马公民权,他们的子女也自动获得充分的罗马公民权。
  ·只有罗马公民可以应征入伍并在军团中服役。但是,服役期中的公民会被剥夺公民权中的婚姻权(Ius connubii),在服役期中公民不能合法的婚娶,除非另有特别准许。因此,公民在服役期中诞生的子女不会被授予充分的公民权。但,如果公民退伍后与孩子的母亲缔结合法婚姻,那么这些子女的公民权可被追认。
  ·为罗马做出杰出服务的自然人可被授予充分的公民权。
  ·自然人也可出资购买罗马公民权,当然价格奇高。
  ·拉丁盟邦的公民可渐进式地获得充分的公民权。
  ·罗马公民权在帝国建立后不断的扩张到各个行省,最初是出于兵源不足的考虑;三世纪时期由卡拉卡拉皇帝颁布的《安东尼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授予了帝国境内所有常住自由民以充分的公民权,但此时公民权已经没有什么重大意义了。
  二、罗马公民权的内容
  罗马公民权在各个时代对个体自然人而言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常而言,充分的罗马公民权应当包含下列组成部分:
  【主要权力】:
  ·投票权(Ius suffragiorum):罗马公民享有参加罗马的各种政治集会,并投票的权力。
  ·荣誉权(Ius honorum):罗马公民享有竞选和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力。
  ·交易权(Ius commercii):罗马公民享有合法拥有土地、财产和订立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契约之权力。
  ·通婚权(Ius connubii):罗马公民享有自由缔结与罗马公民合法婚姻之权力;享有担任罗马家庭户主(paterfamilia)之权力;享有子女自动取得充分的罗马公民权之权力。
  ·迁徙权(Ius migrationis):当拥有罗马公民权者迁移居住地时,只要他在该城永久定居,就可以自动获得该罗马殖民地城市的公民权;拉丁公民权者同理。但该权力不保护不同级别公民权城市之间的迁移,例如,罗马公民从罗马殖民地迁移往拉丁殖民地定居,则其充分的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optimo Iure)会被降低为拉丁公民权(ius Latini),因此,该种跨区域迁移需要自愿申请。
  【附属权利】:
  ·免税权:罗马公民对某些税种拥有免于缴纳的权力,对某些地方性法规和制度有不予遵守的权力。
  ·诉讼权:罗马公民有向法庭提起诉讼和应诉的权力。
  ·受审权:为罗马公民定罪必须通过正式的法庭审判,且公民在审判中拥有为自己进行公开辩护的权力。
  ·刑事豁免权:罗马公民拥有免于拷打和鞭笞之刑的权力,也不能被判处死刑,除非该公民被证实犯有叛国罪。受叛国罪指控的罗马公民有权选择在罗马应诉,如果叛国罪名成立,罗马公民也不应当受十字架之刑。
  ·万民法(Ius gentium)规定的其他权利。
  三、罗马公民权和罗马社会的分层
  按照上述公民权的条目,我们可以大致把罗马领土内的常住居民做如下粗劣的划分:
  ·罗马公民(Cives Romani optimo Iure):享受充分的公民权所包含的各种特权,当然也必须尽公民权所包含的各种义务;公民权可因某些特定事由而被剥夺,如犯有叛国罪。
  ·女性罗马公民(Cives Romani non optimo Iure):罗马的女性享有不充分的公民权,总体而言,她们更像是罗马社会的一个独立的阶层——尽管享受各种礼遇和尊敬,但是罗马女性从未获得过充分的公民权——没有投票权(Ius suffragiorum)和荣誉权(Ius honorum),因此不能投票,也不能担任公职;但她们又能合法的拥有财产,捐赠公共工程。此外,在罗马的政坛里,联姻通常是政治联盟的常用做法,罗马女性甚至到了五贤帝王朝的末年,都还会被自己的家族命令离婚改嫁以实现政治婚姻的目的。
  ·拉丁公民(Latini):拉丁公民最初被定义为在拉丁同盟战争结束之后罗马所控制的拉丁地区居民,后衍伸为特定指代的拉丁公民权(Ius Latini)。拉丁公民权相对于完善的罗马公民权而言,不包含投票权(Ius suffragiorum)和荣誉权(Ius honorum)这两项最重要的政治权力,仅包含交易权(Ius commercii)和迁徙权(Ius migrationis)。除此之外还包含一项次级的“通婚权”(conubium)——拉丁公民可以与拉丁公民缔结合法婚姻。那些释放奴、犯罪的罗马公民和迁移到拉丁殖民地的罗马公民都会被授予此种拉丁公民权。
  ·友邦公民(Socii):这是一种授予属于罗马的附庸国或是盟友的自然人的公民权,它并不充分,最有名的友邦公民权当属拉丁公民权。这种公民权负担一定的义务,但又享受相应的权利,他们实际上构成了罗马社会的第二群体。不同的友邦公民,其公民权利并不相同,有自己的差异。
  ·省民(Provinciales):这一群体指代的是被罗马人征服或以其他方式取得的领土上生活的自由民,他们甚至不具备友邦公民权,仅拥有万民法(Ius gentium)所授予的有限权利。
  ·奴隶(slave):奴隶被认为是财产,元首制度建立以后拥有极为可怜的一点点权利,更多的情况是由主人生杀予夺。杀死奴隶只会被认为是损毁财产和举止失当,并不会被认为是犯了杀人罪。但奴隶的命运也并非只有悲惨,或许大部分奴隶都在农庄和矿山过着生不如死的苦役生活,但还是有一部分家奴会被主人待以族人。奴隶可以通过被解放来成为自由民,由这种转变获得自由民身份的奴隶常称为解放奴。解放证书可由奴隶的主人颁发,也或者是奴隶自己或其他第三人出资购买。
  ·自由民(Peregrini):被解放了的奴隶会被授予一种非常有限的公民权,这种权利是自动获得的。自由民的子女生来即自由。另外,自由民有机会获得完整的公民权。
  由上述的分类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罗马社会的分层工具实际上就是罗马公民权的细分——得到完整公民权的是上层,拥有部分的是中层,底层的自由民和奴隶只有很少的公民权甚至一点也没有。
  四、公民权、占领地的罗马化和《安东尼敕令》
  罗马人通过将不充分的公民权逐渐向盟友及被占领地居民开放来完成自己向周边领地的罗马化进程,因此,公民权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外交和政治措施。拉丁公民权的扩展就是这一工具应用的充分展示。公元前90年的《关于授予拉丁公民罗马公民权的尤里乌斯法》(Lex Iulia de Civitate Latinis Danda)即是重要的文案。这一做法也被认为是罗马人取得莫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扩展的终点是由卡拉卡拉皇帝在公元212年所颁布的《安东尼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该法令授予所有罗马境内的成年男性以罗马公民权(Cives Romani optimo Iure),成年女性以相应的公民权(Cives Romani non optimo Iure)。
×××××××××××××××

以上,需要仔細研讀!讀之再讀!

金宰贤 | 养老金入市的韩国经验

2012年02月26日 15:48:18

  近期,我在韩国媒体上看到了一则有意思的新闻:韩国“国民年金”取得了中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

  虽然它只可从外汇管理局获得不到2亿美元的额度,但是作为全球第四大退休基金,总规模3080亿美元的国民年金还是会率先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对此,其董事长全光宇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在未来会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因此需要积极扩大对中国的投资。”迄今为止,比韩国国民年金规模更为庞大的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资基金(1.37万美元)、挪威政府养老基金(5730亿美元)、荷兰政府退休基金(3190亿美元)尚未获得QFII资格。

  有趣的是,最近关于中国养老金应不应该入市的讨论,也正如火如荼。虽然二者规模相差甚远,但我觉得,对韩国国民年金开放的中国股市,中国养老金却不能投资,有些讽刺意味。

  不过在我看来,长期来看,相关专家对于中国养老金入市不会有太大分歧,问题在于能否把握细节以及正确的速度。据统计,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92万亿元,如果入市比例为30%,总投资规模可高达近6000亿元。不少股民会十分关注此问题,但养老金入市后,能否保值增值对中国老百姓更加重要。

  在韩国股市里,国民年金的角色也举足轻重,特别是对韩国股民而言,国民年金的去向,历来都是关注的焦点。国民年金成立于1988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不断提高对韩国股市的投资规模。进入21世纪后,其股市投资比例加速上升,已从2002年的7%上升到了2011年的18%,今年预计将再提至19.4%。这就意味着,在已有约60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3360亿元)的投资规模上,国民年金今年还会进行约7.4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414亿元)的投资。

  迄今为止,国民年金的投资回报率良好,从1988年成立到现在,保持着年均约6.6%的回报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国民年金在当年的回报率降为负0.18%,但其后的三年里,年均回报率仍很可观,为6.7%。考虑到韩国国债的收益率仅为约3.5%,假如国民年金只依赖投资债券,很难获得高于通胀水平的回报率。因此,它对国内债券的投资比例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2011年其比例为67%,今年将会降到60%。

  随着国民年金投资规模的大幅增加,其一举一动颇受投资者关心。目前在总市值约1110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6.2万亿元)的韩国股市上,它的持股比例为5.3%。更重要的是,它在韩国股市动荡的时候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甚至很多分析师称,它在韩国股市中唯一进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机构。
  
  但是,随着大盘的波动,国民年金也难免会面对危机时刻,2008年的美欧金融风暴是个典型的例子。截至2007年底,韩国综合股指(KOSPI)以1897.13点收盘,但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袭击后,10月份该指数被“腰斩”,一时跌到了892.16点。当时国民年金既定的股市投资比例为14.4%,为了保持该比例,它继续逆市买入股票。因为它认为,作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它应当保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这对自身的回报率和股市稳定都很重要。

  然而,2009年初,韩国股市仍然低迷的时候,国民年金的2008年股市投资亏损率达到惊人的42.9%。赔了如此庞大的“保命钱”,不难想象它在韩国会遭到多么严重的质疑。但凑巧的是,不久韩国股市就开始反弹,几乎弥补了2008年的跌幅,国民年金的股市投资回报率也水涨船高般升到45.4%,2010年则为21.9%。

  虽然在2008年,韩国国民年金的回报率仅为负0.18%,但是相比而言,当年荷兰政府退休基金亏损率则高达20.2%,那是因为它对股市、房地产等风险较高的资产的投资比例超过50%。不过同样幸运的是,随着2009年全球股市反弹,荷兰该基金的回报率也恢复到20.2%。但不难想象,如此大的波动会令荷兰人多么担心。可见,退休金入市,能否把握适当的资产配置比例,尤为关键。

  在韩国国民年金的股市投资比例一事上,争论从来就没停止过。到2016年,它拟将股市投资比率提高到20%,虽没有遭到太大反对,但要求降低的声音也一直存在。韩国综合股指(KOSPI)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上涨趋势,从2001年底的693.7点,上升到2011年底的1825.74点,涨幅为263%。虽然如此,根据国民年金的测算,它也将会在2060年枯竭,如果老龄化加速的话,这个时间会提前到来。但假如国民年金可以把投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把资金枯竭的时间延长九年。考虑到全球已进入低利率时代,如果国民年金光靠投资债券,不说提高回报率,连保持目前的约6%的回报率都会成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股市与韩国股市的表现不尽相同。过去十年中国股市的涨幅并不理想,2011年12月13日,沪指盘中探底2245点,回到了十年前的高点2245,让很多媒体和投资者感慨万分。考虑到中国股市的一些特征,如股市融资额过高、亟待债券市场发展,以及不具备完善的退市机制等问题,笔者认为,养老金股市投资比例30%可能过高,应该像韩国一样,从低位开始,并逐年提高投资比例。

  回看韩国,“国民年金基金运用委员会”每年年底召开会议,确定第二年的资产配置比例。近年来它逐年提高股市投资比例。而且,一定比例的投资,是委托基金公司进行的,因为这样才能避免投资的单一化,降低风险。例如,它就在上述会议上决定,今年将对韩国股市投资额的55%委托给基金公司。

  在我看来,如果中国养老金像现在这样光靠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话,似乎等于坐等其枯竭。更何况,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将来中国养老金肩上的担子不会小。我认为,中国养老金应当入市,但是要把握好细节,逐年提高投资比例。如果中国养老金作为有效的长期投资者、价值投资者能发挥其作用的话,养老金入市将给养老金和中国股市带来双赢结果。

  2.24 发于FT中文网

×××××××××××

老話說:馬不吃夜草不肥!自己喝自己的騷尿能解渴還是能增加營養?!

養老保險的入A股市,就是去趟混水!直到能把社保金洗乾淨到權貴的腰包為止~?不信?呵呵,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啊!

社保是除了通脹的第二層盤剝!

我对社保的认识

各位对社保有很大误会。

第一,社保交与不交都不影响个税的人收入一定属于比较低的人,交社保和领社保都是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均月收入来交和领的。也就是说,你现在交,将来每月领取的绝对不会少过当时的平均数。

【評:Bingo~比較正確。至少,基數部分絕對相同,而你現時交得比較多的等於貢獻了~結論,社保不必按實際收入繳交,誰繳誰傻蛋!】


第二,你交社保的基数不仅仅是自己的钱,企业也会帮你交一部分。有些人也许不一定能活到60岁,如果发生不幸,企业帮你支付的钱实际上相当于你额外的抚恤金。如果你选择不交社保,虽然表面上来看你是省了一部分未来钱,但是你也无法拿到企业本来预留给你的那部分钱,并且个人风险也随之增大。

【評:卟~!狗屁吧!如果不到法定領取年限而先行駕鶴了,各地社保均只退還繳交人員個人部分,至於公司義務替您繳交的部分,社保中心一概不予退還!!!且,即便您未崩猝,如移民或回鄉等離開繳交地(社保中心),則您公司替您繳交的部分仍然不予退還。。。還要再說得更難聽些么?!】


第三,社保交与不交对个税影响颇大的人,交,只不过是避税的一个手段而已。

【評:bingo~!可以降基數嘛~】


第四,医保。20年前一些2000~3000能做的手术现在可能要20000~30000了。医保的报销限额也是根据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倍数来设置的。你退休后,无论物价到什么程度,医保一定能帮你省很多费用。我曾经看过超过20万的医保出险数据,40%是高血压心肌梗赛脑根赛这些慢性病,这些病虽然不一定马上要命,但是每年都要产生相当一笔的门诊费用。如今的医保有特殊门诊可以报销这些费用了。完美的做法是,买了医保,再花钱买商业保险医疗。

【評:前半段說得還合理,至於後邊兒,就是屁話啦!醫保,是最複雜和最亂的部分,也是混水被魚的重頭!報銷給誰,報多少,這才是關鍵!因為各地和各企業都有自己的“潛規則”對於P民永遠是只有吃虧木有便宜可撈的---此點切記!】


总之,社保这类东西,并非可有可无,如果你眼里没有未来,那么你可以选择不买,否则,还是按部就班,提早规划你的未来。

【評:卟~!誰告訴你可以選擇不買吖?!你的員工就是跟你簽了自願放棄繳交社保or個人請求放棄支付社保,都是違法的!新勞合法中就明確了只要舉報,落實後就屬於觸犯該法!如果您跟員工在最初合謀不繳。。。那等於把上吊的繩套交道該員工手裡了~剩下的您自求多福吧!】


××××××××××××××××

這是從凱迪看到的一篇槍文,忒能愚哄人了,實在忍無可忍---蛋疼啊~費工夫也嘮叨幾句,給看到的人一個小tip吧~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彭文生:货币长周期的逻辑

彭文生:货币长周期的逻辑

  人口和制度红利的变化,决定中国货币金融长周期可能很快进入下半场:货币增速放缓,社会风险偏好下降,私人部门外币资产与人民币资产配置再平衡,风险资产的估值水平下移。这将给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带来全方位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仿佛在享受一场货币金融盛筵:高储蓄率支持投资高速增长,大量年轻的劳动者从农村涌向城市,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抑制了物价;经济高速增长吸引外资流入,贸易盈余推动外汇储备攀升;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增速显著提高,而相对低位的通胀似乎也允许货币快速增长;一些风险资产的估值大幅提升。

  然而盛筵是否有尽时?如果有,趋势的转折受什么驱动?对风险资产有什么影响?我们的观点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制度的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实体经济以及货币的长周期。

  体现在实体经济上,那就是当人口红利与改革红利下降后,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而同样的人口与制度红利的变化影响货币金融环境与资产估值。近期广义货币增速的下降不仅仅是短周期政策调控的结果,也是长期放缓的一部分。

  盛筵开始:超越货币政策的解释

  要理解中国货币条件的变迁,需要描述一下过去30年货币金融长周期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货币化导致货币增速大幅超过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从1995年到2003年,货币增速相对较慢;而第三阶段从2003年至今,货币增速相对较快。

  1995年可以视为中国货币政策元年,该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确立人民银行央行地位和相对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1995年后的M2增速较之前有明显下降,这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货币化进程接近尾声;另一方面由于央行设定了通胀管理目标,货币政策基调总体上保持稳健。

  2003年至2010年见证新一轮货币高速增长阶段,M2平均增速达18.8%。同期的金融机构的全部资金来源(相当于金融机构的总负债)平均增速则更快,达到20.5%。M2与GDP的比率从2002年的154%上升到2010年的181%。

  货币扩张的速度大幅超过实体经济增长率,有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如果说早期主要反映经济货币化,过去十来年宽松的货币环境则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城镇化所导致的高储蓄率(储蓄占GDP比例)联系在一起。

  具体来讲,中国生产者/储蓄者(25岁-64岁之间)与消费者(2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数比例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快速上升,从90年代中期不足100%上升至目前的125%左右。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显著加快,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使得实际有效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人数比例上升得更快。产出减去消费就是储蓄,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人数比例上升的推动下,中国的储蓄率从上世纪90年代的35%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

  储蓄率的升高从三个渠道助推货币扩张。第一,高储蓄率意味着较快的资产或财富积累,而财富的快速增长也要求流动性资产的较快增长,货币是其中的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

  第二,生产者大幅超过消费者,储蓄率上升意味着中国经济从短缺型过渡到过剩型,物价上升对货币扩张的弹性系数下降。1986年-1995年中国的平均CPI通胀高达11.9%,而1996年以来平均为2.3%。通胀率的降低固然有货币政策的原因,但政策本身反映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供给过剩型的经济使得政策过紧对就业的影响超过政策过松对通胀的影响,提高了当局对货币增长的容忍度,导致货币环境易松难紧。

  第三,储蓄率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贸易顺差扩大,在强制结售汇和资本账户管制的体制下,形成外汇占款迅速上升这一独特的货币现象。2003年以前中国货币增长的主要方式是传统的新增贷款,1992年-2002年间外汇占款增量占M2增量平均比重仅为12%。2003年-2010年外汇占款增量占M2增量的平均比重高达43%。外汇占款对央行来说是外生因素,相当于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减弱。

  虽然央行在2003年之后不断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对冲货币扩张,但是很难完全对冲干净,也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效率产生重大影响。这首先体现在数量型工具是调控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存准率的提高。

  而大幅提升存准率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无风险低回报的资产不断累积,为了平衡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商业银行有较高的信贷冲动。由此,央行实行对信贷的额度管理和窗口指导,包括贷存比的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低于数量控制。大幅提升利率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加剧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外汇占款增速进一步上升。但依赖数量型工具,尤其是对信贷额度的管理使得信贷资源的分配受行政干预的影响大。

  宽松货币环境的外延

  储蓄率上升推动货币增速加快,这个过程的影响不局限于流动性资产,还波及风险资产和整个金融环境,包括非银行部门的风险偏好、外汇资产的分布,以及影子银行体系,而这一切相互影响,反过来对宽松的货币环境推波助澜。

  首先,非银行部门的风险偏好增加助推资产泡沫。居民和企业持有的广义流动性的快速增长,刺激其风险偏好,导致非银行部门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这是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风险资产估值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储蓄年龄(25岁-64岁)人口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该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意味着全社会的总体风险偏好上升。另一方面,伴随着非银行部门的流动性资产快速上升(表现为M2的快速扩张),非银行部门的无风险资产也在快速扩大。

  即便在其风险胃口不变的情况下,从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平衡角度而言,也会导致非银行部门增持风险资产。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全社会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增加,推动了过去十年风险资产估值的上升。

  其次,外汇资产分布不平衡。与央行外汇占款(外汇资产)增加相对应,私人部门外汇资产配置严重不足。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净资产约2万亿美元,但央行持有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私人部门则对外净负债1.2万亿美元。外汇资产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不平衡分布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要求强制结售汇,另一方面也是私人部门在此金融货币长周期的上升期,基于对人民币风险资产估值上升的预期,愿意将外汇与政府兑换。

  第三,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扩张对货币宽松推波助澜。2003年以来,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和银行的信贷冲动导致政策当局对银行信贷能力加大限制,而表内业务吃不饱,银行就要拓展表外业务,由此导致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快速发展,包括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

  受政策限制较少的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利率市场化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银行的借贷利率尤其是存款率仍然受到管制,不能充分反映全社会的资金需求以及投资回报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更直接地和相关资产收益率相联系。

  但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和控制金融风险都构成挑战。影子银行创造的诸多新形式的流动性,并未纳入M2的统计中,加大了货币当局对广义流动性的规模的衡量难度。同时,很多影子银行活动也不在监管机构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导致大量“隐性”的信用创造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盛筵难再:货币增长终将放缓

  对中国货币长周期上半场的剖析,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长周期的下半场——未来会怎样?驱动上半场盛筵的因素在发生变化吗?我们的理解是,驱动上半场的各种因素——人口红利与制度红利,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增长与储蓄率——都在发生变化。

  最根本的因素,是驱动上半场的人口结构与制度红利正在发生变化。从人口红利来看,中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比例将在3年-5年内出现拐点,考虑到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大幅减少,未来可转移的空间已经很小,拐点可能来得更早;从制度红利来看,加入WTO带来的效率红利在消失。这两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周期与货币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具体表现:从经济增长周期上看,潜在经济增速放缓,储蓄率下降,外贸顺差减少,货币增长对通胀影响加大;从货币金融周期看,则是货币增速放缓,社会风险偏好下降,私人部门外币资产与人民币资产配置再平衡,风险资产的估值水平下移。

  有几点尤其值得关注。首先,潜在增长率的放缓降低了央行对货币高速增长的容忍度,货币政策将趋向更谨慎。

  其次,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甚至绝对水平下降,意味着央行对基础货币投放的调控能力增强,减少了通过法定存准率、行政性措施(如存贷比)、数量型工具(如贷款规模)来限制银行贷款的必要性。不仅法定存准率面临趋势性下降,而且货币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贷存比的75%上限规定也将最终得到监管机构的重新界定。

  在此过程中,上半场累积的外汇资产在政府与私人部门间分布不平衡将得到更正——央行于2007年不再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这为私人部门增加外汇资产配置提供了条件,在潜在增长率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空间缩小的情况下,私人部门配置外汇资产的动机将会加强。

  还有风险资产去泡沫化。货币增速结构性的放缓意味着流动性资产增速放缓,而这将导致风险偏好降低和风险资产估值下降。过去十年泡沫化程度较高的风险资产,尤其是房地产,在未来长期内面临估值下降和去泡沫化的压力。

  国际经验的启示

  过去近十年驱动中国货币高速增长的因素并非中国独有,主要发达国家和东亚一些新兴经济体在过去20年-30年比我们更早经历了从人口红利到老龄化的过程,货币增长也都经历过从快速增长到趋势性放缓。美国的生产者人数超过消费者发生在1985年-1990年间,欧洲与美国几乎同时,比我们早十年,而日本则在1975年-1980年间发生。大国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范围通常超越国界,波及其他国家和全球金融市场。简而言之,有四点国际经验值得关注:

  第一,货币增速通常伴随经济增速趋势性下降,日本与韩国的经验尤其明显。韩国经济增速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7%降至过去十年的平均4%,同期的实际M2增速也从14%降至5%。日本经济增速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平均增长4%,与此对应的实际M2增速为8%。从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增速平均1%,实际M2增长也在90年代降至平均3%,过去十年则平均负增长1%。

  其次,人口结构变化影响资产估值水平。当工龄人口数量增加,储蓄量上升,资本供给相对充足,有助压制均衡利率水平,而工龄人口对风险资产的偏好有助提高风险资产相对估值。在生产者超过消费者后15年-20年间,日本和美国都先后经历了很大的资产泡沫。

  第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人口结构变动创造了低通胀的经济环境,使货币政策易松难紧,对资产泡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不仅本身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促进了生产能力的提升,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环节,从而抑制物价上涨。这增加了货币当局通过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空间,但也使得货币环境相对于资产价格而言过于宽松。

  第四,货币金融长周期的盛筵常常以资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告终: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储蓄率大幅上升,8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信贷快速扩张,最后是90年代初的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80年代-90年代亚洲的金融自由化与大幅货币扩张背后也有此前日本高储蓄率的支持,其后是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0年代的储蓄率上升,信贷扩张,跟随的是2001年-2003年IT泡沫破灭;21世纪前几年资金大量流入美国、南欧诸国(如希腊、西班牙和爱尔兰)在内的房地产部门,跟随的是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目前的欧债危机。

  主要发达国家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人数比例的变化和美国类似,但没有大的资产泡沫和金融危机。笔者认为两个因素可能解释德国的例外。其一,由于税收和其他结构性政策,德国的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不强,避免了房地产泡沫。其二,欧元区协助德国把高储蓄引导到欧元区内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南欧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统一的货币避免了汇率升值预期对资金流入、资产估值的影响。当然,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显示德国最终也逃脱不了高储蓄率造成的负面后果,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货币长周期对短期政策的影响

  我们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里面描述了中国货币金融的周期,总结一点就是,和过去高速增长比较,未来的货币增长将有显著的放缓,这个过程将伴随风险资产——特别是在长周期上半场被充沛资金过度追逐的资产,比如房地产——的估值水平下降。那么长周期结构性的变化对短周期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又有什么意义?对政策制定者又有何启示?

  首先,如何判断趋势变化的拐点在哪里?有一些迹象显示拐点可能就在眼前,包括经济增长放缓、贸易顺差持续下降、外汇占款过去十多年来第一次出现连续几个月下降等。但这些迹象是否意味着拐点已至,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上述诸多变化均受到一定的短周期因素影响,增长放缓和贸易顺差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经济疲弱,而资金流出和近期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有关。

  其次,货币增长的长周期特征,不妨碍短期内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操作。过去长期总体宽松货币环境中也有短期的逆周期紧缩,例如2004年为抑制通胀,货币增速曾经大幅放缓。即便在未来货币增速趋势性放缓的长周期里,由于货币政策逆经济周期操作的内在特性,也会有放松的短周期,笔者认为2012年就是处在这个紧缩的长周期与放松的短周期相叠加的阶段。2012年的货币政策逆周期操作将导致总量有所放松。

  但长周期的紧缩可能限制短周期的放松程度,使政策易紧难松。过去十年外汇占款的快速上升,导致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任务是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而释放流动性的操作靠央票到期即可自行实现,因此短期操作中放松流动性要比收回流动性的效率高。未来外汇占款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将导致结构性的流动性短缺,央行主动收紧的调控更易实现。

  另外,长周期的紧缩幅度与节奏,也受到外部货币环境的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尤其重要。如果美国长时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同时欧债问题不恶化为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将导致对新兴市场和中国的资本流入压力,缓和外汇占款下降的节奏。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导致货币政策转向,或欧债危机大幅恶化,全球风险偏好降低,则可能加剧资本外流,加速长周期拐点的到来。

  最后,货币金融的长周期演变对政策制定者的最大含义是要避免资产泡沫失控,加强维护金融稳定的机制和措施。从世界经验来看,几次大的货币金融周期都是以资产泡沫破灭,甚至金融危机的形式完成转折。

  中国要避免重蹈覆辙,就一定要在上半场控制好资产泡沫,要把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性和持久性,放在这个大背景下理解。从宏观审慎的意义上说,控制投资性需求包括对房地产市场的行政性调控(如限购、限贷)有助于让拐点时间较长,转折平稳些。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近几年快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仅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也包含金融稳定的风险。需要通过审慎监管使其透明化和规范化,在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同时,控制相关的金融风险。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



2012年2月24日星期五

[转载]转载刘军洛的文章:海外债权过大往往会加速国家的破产

2012-02-13
注:本文节选自《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刘军洛著,东方出版社20121月出版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会去痴迷建立大规模官方外汇储备,而不敢勇敢地去建立政府福利负债!当然这种政府负债是向社会公共高福利转移的模式,即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廉价住房等。一个国家有大规模外汇官方储备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大量的海外债权,而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有大量海外债权的国家往往会蜕变成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国家,最终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大规模破产,并且这种破产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18世纪荷兰共和国的财富史就是一场快速衰落的历史。当时荷兰约有80%的海外投资在英国,而国内各行各业面临衰退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虽然当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还保留着许多高附加值产业,如烟草加工、帆布、丝绸、造船、糖类精制和亚麻生产等,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已经开始了。当时的荷兰国家管理者,完全无视这种荷兰产业的恶化,只是追逐于在英国的债权利息收益和自己的炫富生活,最终荷兰用自己的衰败奠定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基础。再到大英帝国的时代,1910年大英帝国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相当于那个时代世界总投资额的60%。但在1900年英国很多富人已经搬离了伦敦上层的住宅区,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也开始大规模迁移,英国的重工业区伯明翰的工厂主开始面对设备的严重落后。所以荷兰人用海外投资创造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人同样用海外投资创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美国工业革命和德国工业革命。可见,荷兰的国家管理者和英国的国家管理者用大量的海外投资都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致命的消灭自己的对手,但荷兰的国家管理者和英国的国家管理者都只是痴迷于海外证券的收益和炫富的生活。
今天中国拥有3万亿美元官方储备的时代,我们正面对的也是一线城市大量的财富人士向海外迁移、一线城市大量的技术人员向二三线城市迁移、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大规模向内地迁移以及农业产业空心化的形成。现在,中国同样也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创造了一个致命的消灭我们的强大的美国科技部门。现在,中国同样也只是痴迷于海外证券的收益和炫富的生活。站在荷兰与英国的衰败史上,我们还有什么勇气去质疑强大美元时代的来临。
上世纪80年代,全球的官方储备在1万亿美元,全球经济经过30年无大规模战争冲突的增长以及高强度的全球化整合,现在全球的官方储备已经增长了8倍,达到了8万多亿美元。今天徘徊在全球化大门外,有印度人、中东人、非洲人共计十几亿年轻人,向这十几亿年轻人提供必要的官方外汇储备,来整合这些年轻人进入全球化大门是未来国际社会的最高责任感。现在美元的全球铸币税在500亿~600亿美元,未来20年全球社会如果有责任感的话,去建立必要的全球官方储备,那么30年后全球的官方外汇储备至少是50万亿美元,如果全球社会是极富有责任感的话,那30年后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是80万亿美元以上。也就是说未来30年时间,国际社会向融入全球化的10亿~15亿年轻人提供人均5万美元的支付储备,这才是全球化的真正价值与经济学的真正意义。今天任何谈论美元会长期贬值的中国人,就好像我们见到的庄子所说的寒蝉与小灰雀。
如果,未来30年后美国垄断了全球官方储备的货币权,美国每年的铸币税将高达2万亿美元。现在,任何谈论美国每年1.4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是美国衰落象征的寒蝉与小灰雀,是永远看不到美国巨大财政赤字的背后是对世界最高货币权的进军。现在,全中国的寒蝉与小灰雀们也都看不到美国财政转移刺激私人消费的模式已经终结,取代的是向科技部门、保险部门、医疗部门、农业部门等大规模的财政转移。所以,鹏鸟即将腾飞,永远是寒蝉与小灰雀们看不到的。2008年,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崩盘,是鹏鸟在即将腾飞前甩掉欧洲与中国这两只寒蝉与小灰雀的行动。在2008年,美国抵押房屋市场最高峰时,共计有5500万笔价值达13万亿美元的住宅抵押贷款,其中次级抵押债贷款价值在1.3万亿美元,占10%。而这1.3万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中,60%以上是中国人、欧洲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等在持有。美国人最多面对的是6000亿美元损失,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5万亿美元,6000亿美元只占其经济总量的4%。所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20081010日的七国财长会议上,严厉批评美国财政部任由美国雷曼兄弟倒闭是全球危机的导火索。而美国财政部愿意救助雷曼兄弟的话,只需掏20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没掏这个钱,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了。结果2010年欧洲希腊的10年期债券收益率突破10%的“死亡倒计时”的价格。还有一个结果,是让中国的凯恩斯主义者们和货币主义者们创造了2010年全球“货币印刷第一+金融资产价格第一”的中国经济的海市蜃楼。用鹏鸟的思维会得到一个答案,用寒蝉和小灰雀们的视野会得到另一个答案。

M1M2 ,10年国债收益率与风险资产市场

1: 货币供应量:M1 M2同比变化。






从上图判断:1月就是本轮M1
同比下跌的最低点的概率似乎较大,因春节因素,即使走双底或多底。上轮低点即走出小双底,这次单底?

下图的M1%-M2%基本都是单底,且都出现在1月,这次似乎也不例外。基2由此起步,可参照02年到05年那轮的基钦周期2,图中以红色框标出。



2:中国和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与股指

国债收益率走势与M1%-M2%
的走势如出一辙,表现出的周期性也大体一致,也是基钦周期的循环往复性。因此可与上图对照着看,对股指的研判指示作用基本相同。



前不久曾发贴指出的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沪指走势也很密切:下图中它的那个小三角形是值得注意的,究竟是向上还是向下就可能指示着沪指的走向。按说扭曲操作(OT2)要实行到2012年6月,对于10年国债收益率是压制的,再次下行一波不是不可能呃。



附录美联储政策对应下的美10年收益率,标普指数及基金利率对比图:




3:美元指数:最近美元指数盘出了短期的下降通道,技术指标勾头上翘,向上再走一波的可能大增。那么,相对应美10年国债收益率就是再下一波了,也意味着沪指以及硬资产铜等风险资产也得调整一波。


下图为铜的近期走势: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铜走势的信息,介绍一个全球最大的铜和金的生产商,纽约上市公司FREEPORT MCMORAN,据说该股票走势常常领先于伦铜等走势。下图为它与美精铜的周线走势对比:



日线:



与金子走势对比(日线):


×××××××

看思路

金子与TIP,日元,瑞郎及欧元

0:金子的金融属性视角即把金子看成是钱的一种,事实上,也是这么看的,即多数人做金子时都在看着美元指数,二者绝大多数时间是反向的。也因此非美货币多数与金子同向运行。也就是金子与货币之间具有可对比性。货币隶属不同国家或地区,各有其基本面信息可供参研。从其他货币的运行轨迹观察判断金子也因此可提供若干市场信号。

1:TIP
与金子:
首先还是的从美元入手对比观察。TIPS是美国通胀保值债券,TIP是做多TIPS的基金。2011年美共同基金表现最佳的投资组合中TIP贡献很大,表现超过金子。



上图就是吉布森悖论的直接图示:吉布森悖论认为金价和长期实际利率走势相反,TIP就相当于长期实际利率的倒转曲线。因此,在金子市场中,投资者经常观察着TIP的动向。上周五美公布非农数据,相当亮丽,新增就业24万多,失业率从8.5降至8.3%,结果TIP和金子应声而落,对于美元指数无疑也具提振作用。

从技术上看,TIP仍在50日均线之上,上升通道一直保持完好,9月以来金子的下跌调整,与其相比而言,幅度要比它大,二者存在着比价关系,也可以从二者的比价走势看出来:由于金子下跌幅度较大,比价曲线呈现头肩顶的形态,最近这4周的金子强反弹,构筑了第二个右肩,且站上200日均线,注意到左肩也可看成是两个。上周5的双双回落,金子回落的强度也打,若延续,就需要密切关注50日均线能否击破,击破则说明金子回调的幅度将可能是可观的。




2:金子与日元指数:日元指数是与金价同向运动的。相关性也很高,也可作为金子走势研判的一个参看对象:上周5也同时回落。

也看一下金子与它的比价走势:50日均线正欲下穿200日均线呃。



3:金子与瑞士法郎:瑞士法郎向有金法郎之称,瑞士法郎指数也与金子长期保持着同向运动的特征。因此,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也是值得注意的:2011年9月6日瑞士中央银行宣布,将本国货币瑞郎与欧元挂钩,确定欧元与瑞郎的汇率不低于1.20的比值。消息一出,瑞士法郎指数急剧下跌,其后金子虽然创出新高,但终究跟随剧跌调整。虽然最近4周金子反弹很强,但瑞郎反弹力度明显偏弱。



二者的比价关系走势:瑞郎反弹偏弱表现在比价曲线上,其三角形上沿较平缓。



4:金子与欧元指数:因为欧元在美元指数中的权重达57%,实际平时观看的美元指数就几乎是它的对称镜像:


××××××××××××××××××

瑞郎的動靜是要真心關注的~!它雖然木有歐元的顯赫和野心,但是覺得它才是歐洲貨幣的定海神針~

瑞士和瑞士人的嚴謹與平實,使得瑞郎的動靜值得重視,這裡不再細說了~

至於歐元,它的存在是必須的,但它的強大是絕不被允許的!大家看著辦吧

关于经济意外指数的认识分析

1:花旗经济意外指数

经济意外指数指的就是花旗集团和摩根集团推出的Economic Surprise Indices。

经济意外指数是个客观定量化地测度经济新闻消息的指数。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观察和量化经济现状的指标。它定义为以历史为权重的意外数据标准差,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实际发布的数据与蓬勃社调查的媒体预测数据之间的标准差,该标准差即被称之为意外(surprises),这个指数以三个月移动加权平均值为基础计算的,同时考虑到时间的衰减效应以使之符合对市场的有限记忆衰减。当其为正数的情况下,表示实际经济情况好于人们的普遍预期。这个指数每天更新,在蓬勃社网站公布:http://www.bloomberg.com/quote/CESIUSD:IND/chart

如下图:2月17日为64.9,仍在高位。

花旗经济意外指数是衡量经济好于或差于经济学家预估的指数。有趣之处在于,他简直是个专抽多数经济学家耳光的指数。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都是错的,都是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的,即国内常说的"超预期”,故也有人把它译为经济惊喜指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类似股市的好淡指数,与之相对应的即相反理论的应用,他也应该属于经济上广义的心理学指标。

2:意外指数与美元指数及美股:

当经济意外指数出现上扬,美元恐会遭受打击。

若经济指标出现相对于预期的企稳表现,即意外指数读数呈正数时,这就会推动风险偏好情绪的上升,并刺激美元的卖盘。市场经常重现这种交易模式。这从最近这两个月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即最近的美股和大宗向上走势相当的强劲,对比这看这个意外指数,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比如,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低估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力量,自2011年6月份下降至-117.2点的经济衰退周期以来最低水平以后,“花旗集团经济意外指数”一直都在回弹,该指数为正数即意味着经济数据好于彭博社调查中的经济学家平均预期,而公布的实际经济数据却是都好于预期,如失业率。下几幅图是接受了MYBABY
的建议,按月从蓬勃社网站上读取的数据(最多5年):






另外,附录一幅从国外看到的较长时间的对比图:截至到2011年6月:

3:经济意外指数的周期性分析(浮动频率法):该指数循环往复特征显著,是俺喜欢的数据类型。可惜数据时间较短,仅从2007年2月开始至今。下图的分析仅供参考:值得注意的就是2012年年中附近可能出负读数。反推到经济基本面,就意味着多数经济学家目前的乐观看好上半年经济的预期就可能是再次落空!


×××××××××××××××××

經濟意外指數---多美妙的名詞哦!I Like IT!還有,還有,那鏗鏘有力的結論~哇咔咔,數據到底會不會騙人吶?!This is a question!

艰难的零点一个百分点

艰难的零点一个百分点

卓勇良

  今年一月十七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当天我据此简单计算,2011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41.8%,比2010年上升0.1个百分点。

  当然,这里所得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应该比实际水平低一些。这是由于高收入人群收入不透明,以及其他数据误差等因素导致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此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上升率,应该不会有太大误差。这其实也是统计上的一个客观规律,即统计指标绝对值或有误差甚至是较大误差,但只要遵守一定的统计规则,相对数则应有较高准确率。

  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参数,其意义是全国人民每年创造的财富当中,个人分配所占的比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大幅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全面提高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较快上升。1983年,根据我的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达到了63.5%。这是一个较高的水平,大致相当于当前欧洲的状况,更是大大高于当前的日本,不过低于美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更重要的是农副产品价格和工资增长,并不是市场机制决定的,而是行政机制决定的。所以一旦当市场机制对于收入增长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时候,这就在劳动力严重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了长达近30年的持续下降。2011年与1983年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下降了20余个百分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无奈和令人难受的过程。城乡居民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切切实实能享受到的,只是一个小头。几年前带研究生小宋在绍兴县一个山区镇调研,他说这里的建设不如他们家乡河南。当天晚上在绍兴县政府所在地柯桥散步,发现了一种典型的“一张皮”现象。大马路边房子能与当前的欧美媲美,而里面的街道,则与上世纪90年代前的宁波差不多。浙江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发展较慢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位80后同事去浙西南调研后说,浙江山区学校的伙食,甚至不如他当年在湖北老家读书时的状况,孩子们的衣服被子也很单薄。

  四年多前,我根据劳动力供给状况等数据,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占GDP比重,将出现上升趋势。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也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是非常令人遗憾,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2008至2010年的三年中,仅2009年由于GDP增速较低而出现上升,另外两个年头都是下降的。

  当前农民工收入已出现了较快增长趋势,这也是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唐师傅是安徽人,来杭州做泥工十多年了,前年收入大概只有8万元多,2011年达到了10万元左右。以前一工100来元,现在则是200元,如果是短期突击性的活,则要加倍。

  不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还是偏慢。2011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8.4%,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则要低0.9个百分点,这两个数据均低于全国和浙江的人均GDP增长速度。这大概与当前劳动力结构及其供求状况有关。当前主要是蓝领短缺,这些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劳动力大多就业于白领岗位,而这方面的劳动力并不短缺,所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仍相对较慢。

  小郦表姐年前从诸暨农村来我家做客。她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因为收入增长,他们家去年花了两万来元钱,装修了两个房间,买了一台42寸彩电。中国经济的转型,其实质是国民经济分配结构的转型。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开始逐渐高于GDP增速,从而意味着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趋于优化,意味着城乡居民经济地位开始提高,也意味着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的来临。

×××××××××××××××××

為最後一段馬屁瞎話文,要打這位的pg!按理說,他的文字也算是可看的,作者本人由此也被咱尊敬過。。。

如今的時代,有種戰術:說10次觀點,9次都尼瑪真的,但是得找補1次不真的。。。不然,看得人的分辨能力會衰退,不是麼?

嘛~,文人的節操基本都特麼有價---在這個金融的時代。

外汇占款及住户存款数据跟踪更新

外汇占款及住户存款数据跟踪更新:

1:外汇占款:黑线是红线的3个月移动均线;绿线是外汇储备增量。1月的外汇占款数据公布为1409.22亿元(红线最后那个数据点)。外储一月尚未公布。一般来说,外储增加,外汇占款也增加,这在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股民更关心与股指的关系,图中的同向关系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尽管外汇占款曲线呈现为锯齿状,但趋势是清晰的。前不久,海宁的铁文论述过外汇占款与股市的关系,可参阅。



2:住户活定存款增速之差:2008年11月该值为最低(-18.65%),12月拐头,12月月底股市出次低点。目前1月该值为(-8.65%),尚未拐头向上呃。

3:居民储蓄同比增速与沪指同比增速:注意左轴表示的居民存款增速是倒的。1月份居民存款同比是继12月份继续上涨的态势,也许存在春节因素,但此趋势自2011年9月就如此呃。



×××××××××××××××

圖表,除了一目了然,還比較精確---除非基礎數據有誤。好比望遠鏡,能讓人對數據有視覺感和縱深感。

喜歡這樣的分析文章,嘛也不用說,只要看圖的人的水平和分析能力了~

我们如何花钱?

译者 渭南张林林

中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埃及人,巴西人和美国人是如何花钱的?

作者:德里克·汤姆森 2011325


很难理解为什么食物通胀会造成埃及的暴乱,要知道埃及人在食物消费占收入的40%。同样很难相信房产泡沫和高价能源会把美国经济搞垮,但是要知道美国人在住房和交通上的花费占到收入的一半。


消费者支出表显示我们的花费更多。它是经济的根基。以下图表对比了美国,埃及和快速发展的金砖四国成员的消费支出情况。所有图表经由瑞士信贷新兴消费调查组提供,除了劳工部提供的最有一张彩色图表。要指出的是,特别注意食物消费。美国的消费者只在食物支出上花十分之一的美元。发展中国家则要在食物支出上花五倍于美国的数字。

中国

中国人收入的30%用于储蓄,20%用于食物消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食物不断涨价,给北京带来冲击。如果人民币升值,每个家庭要就要花更多钱的来买更多食物,但这样使得中国产品对外国人来说非常昂贵,减缓了出口经济。

巴西

巴西人的储蓄率是发展中国家最低的,巴西的家庭为抵抗疾病和灾难会花很多钱买保险。2008年到2009年间,随着国家要力争进入全国中等国家的步伐加快,巴西人的信用卡余额提高到30%。如果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信用危机,巴西将不堪其负。

埃及

开罗的政治危机是始于经济危机的。人们没有储蓄,食物消费占到埃及人自由支配收入的一半。全球的食物通胀是国家遭受沉重打击,尤其是对于每个家庭的收入来说,一年之内都要巨幅缩减。

印度

印度的通胀率是13%,是世界上高通胀率的国家之一,通胀的一半来自高价食物,迫使每个家庭花收入的1/4在食物消费支出上。

俄罗斯

俄罗斯也是食物消费占主导。俄罗斯的干旱导致的灾难使得许多家庭花他们工资的1/3来补充营养。在俄罗斯谷物和面粉的价格2010年涨了70%

美国

美国人在住房和汽车上花的钱很多。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字,住房和交通的指出占到消费者收入的一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2008年高油价和房地产市场疲软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请看以下彩色图表,可以更清晰的了解美国人的消费支出。来自<<图说经济>>杂志的图表,我已经附在最下端。

×××××××××××

又一篇歪歪文~!

美国经济复苏背后的隐情

美国经济复苏背后的隐情:

译者 dimmyxv@gmail.com


最近媒体上都在沸沸扬扬的报道美国经济正在缓步上升。股票市场一路走红,消费者信心大增,绝大多数公司取得的收益都高于原先的期望值。美国经济复苏是真的在走上坡路,还是政府牺牲未来利益,制造出的繁荣幻景?

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美国经济上扬的态势是金融和财政政策作用的结果,而这种政策性的调整在时间上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在这类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政府发布的诸如失业率指数和GDP一类的经济表现数据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


失业率

单看失业率并不能精确的了解到美国真正的就业状况。失业率的结果是通过用总体劳动力除去失业人员数量得到的。

官方现在对失业者的定义是,有能力工作,但暂时无业且正在找工作的人,没没有将那些没在找工作或者是无法上班的人统计进去,而这种统计方式人为使得失业率计算的结果降低了约7%。

另一个失业率下降的原因在于,公司现在在用财政赤字来发放工资。美国2011财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3万亿美元,而眼下联邦政府并没有为控制将来的财政赤字采取任何措施。在财政预算不平衡的条件下,那笔流入市场用来支付薪金的钱实际上并不存在。

例如,假设在2011财年中,用于支付薪金费用的赤字额度可以通过总赤字除以就业人员人均消费计算。那么算下来就业人员,连上薪金、福利、办公室设施、各项材料和供给每人平均年花费为160000美元。用这个数字除以1.3万亿美元,得出的结果指出这笔钱足够负担8百万份就业的各项支出。如果连这个数字一起算进失业率里,那么失业率还会再提高5%。

总而言之,当前表面上看只有8.3%的失业率,实际上至少少算了12%(8.3%的基础上加上上文所说的7%和5%)。这样算下来,总计21%的失业率实际上要比大萧条时期18%的平均失业率水平还要高。


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显示了国家包括政府支出在内的产值。在2011财年,美国的GDP计算总额约为15万亿美元,而这当中有1.3万亿是政府财政赤字,所以实际的GDP应该是13.7万亿美元,这就比公布的值数少了9%,意味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滑落已经达到了大萧条时期的水平。因此,将政府财政赤字的因素考虑进来之后,整个经济健康状况的大局面就和之前看到的大相径庭了。

之前三个季度的GPD实际上是个人消费促进的结果,而这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人负债。尽管目前的税率已经降到历史少有的低值,由于受失业率和信贷紧缩,消费者需求实际上仍旧持续走低。如果这一指数的提高仅仅是因为通货膨胀所致,那么消费需求必将再次受到冲击,同时进一步压迫GDP下跌。

在GDP方面还有其他的问题也需要我们进行考虑。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美国已经由一个以生产为主的工业型经济体成功完成了向以消费为主的服务型经济体的转变。这种转变之所以没有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的下滑主要是由于“生产”这个概念,被从新定义一下。例如,如果你在家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事情上产生的费用并不计入GDP的计算当中,而花钱请人来当保姆这部分钱就得算进去。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由于我们开始雇佣他人来完成之前由我们自己完成的劳动,服务业为GDP做出的贡献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泡沫。

目前的GDP计算方法已经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掩盖了实际产值下跌的事实。工厂和其他生产设施在这段时间里纷纷倒闭,取而代之的是并不真正贡献产值的服务产业。正是这种GDP的计算方法使得在上百万个生产方面的就业岗位流向海外的前提下GDP指数仍旧没有明显下降。


结语

美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渐沉重的负债积累,每年都有10%的税收收入要用来花费在偿债上。剩下的预算仅够勉强应付国防、社会安全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开销。多一份钱都要靠外借,或者发行额外的钞票。现在全美每天平均约有一万名婴儿潮时期出生的职工退休,这种权宜之计面临的压力还在日渐增大。

不幸的是,为了能够继续维持经济复苏的幻象,政府还将继续借债和发行货币。这就好比借钱给一个赌瘾很大的人,指望他能够用这笔钱来还清债务而非继续赌下去。目前来看,这个赌徒暂时还不会破产,但等到他赌光了手头这笔钱的时候,还能再找谁去借债呢?

×××××××××××××××××××××

来,来看看怎么yy哈~!你不见识骗术,就永远不知道肿么被骗的,对吧?

正所謂:不怕流氓不開化,就怕流氓有文化!

人品- 中小企业面试杀手锏

人品- 中小企业面试杀手锏:

译者 premier


引言

在日本,主要以中小企业居多。

虽然日本大型企业名声很响,很多人对他们却不以为然。在日本,中小企业约有430万家,占日本企业数的99.7%,员工雇用率约占7成。

一方面,社会上出版的求职书籍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 ,内容囊括了求职活动的各个方面,大到“职业生涯规划”,小到”必要的面试技巧“。

另一方面,占日本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人才录用的标准完全不相同的。中小企业面试求职者时,虽然都遵守相同的程序,“但总感觉还是不同...”,求职者有必要注意一下。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应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作为一个只有20人企业的企业员工,我想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技能跟经验不是必须的

事实上,在风险投资企业和小企业工作的人很容易理解我这一观点, 技能跟经验几乎是不必要的。

当然,在公司只招一个人的情况下,还要浪费时间考察技能,经验,甚至于学历,这样做是非效率的

而且,对于员工少的企业,一名新员工的加入,将占企业全体员工人数的很大比重。例如对于只有10名员工的企业,一个人就占到总人数比重的10%。比起技能和经验,他们更关心“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加入我们公司一起共事有没有问题”。

大企业,实行的是数值人事管理,人事指标为“录用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 就是他们着重的是,东京大学毕业生录用几个,录用在哪家公司工作过的员工。(这种倾向有减弱的趋势,但因录用人数众多,目前没有明显改变的地方。)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跟大企业不同,员工少的企业主要考察个人与其他人共事有没有问题以及价值观之间有没有冲突。

面试时应该注意的几方面

首先是人品,因为从一个人的简历上是看不出来他的人品,面试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问你了。

那,人品指的是什么呢?简单点说就是“阁下的价值观跟本公司的价值观是否吻合。”

这里所说的价值观,并不是指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有的企业价值观为”挣钱才是硬道理。“有的企业价值观为”一切发展以人为中心。"这两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持有任何一方价值观的企业,都是一家很出色的企业。

最后,如果双方价值观一致,“这个人人品不错,真想纳为己用”。企业就会考虑录用你。

我们公司面试的时候,主要问的问题有:

到目前为止一直做什么工作,

以后打算做什么。估计你去别家公司的话,问的大概也是同样的问题。

大企业也会问此类问题,不同的是他们还会问“你觉得你以后能做什么”以及你还想了解什么。

抱着怎样的价值观去工作,具有怎样的人品,这两点很重要。

我们公司,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判断:是否与公司其他员工的价值观有冲突,或是一致,加入公司后对新环境会不会有违和感。

更坦白点说,就算你对自己想做的工作即没经验也没技能,只要人品好公司就会录用你,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品好的话,学习技能将会很容易,配合得好的话,不可能学会的事情也可以学会。这是在公司工作的深刻体会或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当然,我们的思考方式很容易成为瓶颈所在。不管你有多优秀,如果融入不了公司工作氛围,工作也不会有进展。价值观一致与否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除以上列举的两大点外,面试结束后,可以稍微谈点别的。有些企业也会通过个人兴趣以及个人发展计划作出判断。

结语

一言以概之,“小型企业在面试时更注重应聘者是个怎么样的人,对其他的则不怎么关心。”

大企业出身的人在接受中小企业面试时,跟没有习惯跳槽的人相比, 他们倾向认为技能跟经验很重要,很可能在面试中出错,这点他们要注意一下。

让别人充分的了解自己,加入气味相投的公司,对双方来说都是happy ending 。面试的时候不要紧张,展示真实的自己,有这种意识就可以了。

×××××××××××××××

嗯,的确如此~!咱也是认为RP得第一要位~!否则,遗患无穷啊。

并且,冲着公司来的还是冲着薪水来的,就可以简单地一目了然了~

那种非常执着于薪水的,就可以被轻易地淘汰了---毕竟,谁价高跟谁走,完全不介怀公司的生死,这种人就是才高一万斗,对企业来说也是养不熟的狼!而且是能力越强破坏性越大。切忌!

那种还是看重职业未来的,可以给机会试用;在试用期最重要观察2点:学习性、人品度!二者兼而有之最好;否,则宁取后一点。


自在客: 个性化旅行计划定制服务

Snap161 自在客: 个性化旅行计划定制服务 @分享网络2.0  盗盗

自在客 是一个面向中国自助旅行者提供个性化旅行计划定制服务的网络平台。

自在客 是一个面向中国自助旅行者提供个性化旅行计划定制服务的网络平台。致力于通过简单易用的产品设计,帮助用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长途旅程的前期规划,其中就包括,玩什么、吃什么以及住那儿这三个旅游出行过程中重中之重的问题。自在客 希望能够从根源帮助旅行者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享受旅行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

Snap181 自在客: 个性化旅行计划定制服务 @分享网络2.0  盗盗

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现代人在不经意间都患上了“选择强迫症”,这种“症状”导致愈来愈多的年轻人开始敷衍与形式,快餐式的文化被同样适用于看似消遣的“吃喝玩乐穿衣住行”等等等等行迹中。于是,诸如此类的帮助用户傻瓜式的选择和接受的网站获得了新机,包括下厨房、豆果、途客圈、搭配网等,他们存在的价值,一定程度上是在解决这帮患有“选择强迫症”的同志们更快的抉择。

自在客 在自己产品的介绍和描述中,写道,“希望能够从根源帮助旅行者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享受旅行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这事实上也是我最近在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互联网技术的愈发成熟某种意义上让更多的人开始在现实群体生活中迷失自我,但这实际上并不符合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准则。从线上到线下的返璞归真的社交趋势已经不可阻挡,零星流行互联网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GroupOn、Eventbrite、Zaarly等)的趋势所在。所以,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认为,在社交领域牢牢拴住用户的 Facebook 并非一个健康的生态圈,互联网应该是会成为一种O2O的社交媒介和手段,谁能够最终将用户落地的社交成本降低到最低谁能够最终为王。

社会化旅游,尤其是面向背包客的社区平台,是我目前在PC互联网时代唯一看好的领域。

辅仁的消逝

辅仁的消逝:

文/ 周昂

1952年,新建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按照苏联模式教育体系,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全盘调整,清华从此由一所综合性大学变为单纯的工科大学,北大自此脱胎换骨,秉承了民间办学的私立大学自此成为绝响,在近现代教育史上曾经名盛一时的教会大学自此也销声匿迹。

这场教育体制改革,涉及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史称“院系调整”。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正是由此发端。

在这场对中国当代教育影响深远的“院系调整”运动中,由天主教人士创办的北京辅仁大学被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原校名撤销,迄今已整整一个甲子。

这一年与辅仁一同消失于这一年的“教会大学”,还有著名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十余所学校。在20世纪前半叶,这些让人如雷贯耳的校名,曾经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尖水平。

无解的问题

1948年秋,北平学生石椿年报考了辅仁大学经济系,他记得,面试环节中,经济系主任赵锡禹先考了他一道英文题,然后特别问起了他对校园中学生游行活动的态度。

国共战事正酣,政治斗争的痕迹亦出现在辅仁大学的校园里,这令每个人都不得不加以留意。次年6月30日,罗马天主教廷驻辅仁大学代表芮歌尼来到了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拜访了其主要负责人周扬。此时大半个中国已经解放,芮歌尼试图从周扬口中探听一下,即将建立的新政权对于辅仁这所教会大学的态度,从当时留下的文字记录看,这位美国人的口吻可谓客气而谨慎。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处理是否已有新的法令?”周扬答:“一般地说,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学校,这件事实本身就损害了中国的教育主权。”

在这段具有“定调”色彩的答复中,周扬提出了一个所有教会学校都面临的敏感问题。

辅仁大学发端于1912年,当年9月,中国天主教两大领袖——马相伯、英敛之联袂上书罗马教皇,请求教廷派人来华,创办一所大学。1921 年12 月, 教皇正式发出在华举办大学的谕令, 并且全权委托美国“本笃会”负责。依教廷和“本笃会”的本意,他们自然希望这所学校能成为传播天主教的阵地。但事与愿违,“五四”之后的1920年代,随着民族主义高涨,不论北洋政府颁布的《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还是后来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都特别强调,教会学校须由中国人管理,并不得以宣传宗教为目的。

对于这些政策,很多新教人士都表示了反感和抵触,殊堪玩味的是,在教阶、习俗、仪式方面都更加严格的天主教会,此时却展现出了十分圆融的姿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创办初期,辅仁讲授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英文、数学等,宗教内容仅在哲学系课程中有所涉及。石椿年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当年学生与神父之间可谓“井水不犯河水”,很多同学几年下来,连那些穿黑袍的外国人是谁都不认得。

因此,不论是北洋时代,还是国民政府时期,辅仁大学都凭借着其积极的“本土化”,与执政者保持了较为良好的互动。

不过,当新时代来临,过去的经验已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

6月30日,芮歌尼对周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宗教学说作为学术研究能否视为选修课程?”

周扬的答复是:“宗教学说作为学术研究当作选课是可以开的,但必须保证学生真正自愿选修,不得加以任何勉强。”

芮歌尼追问:“关于唯物史观一类的学说是否也当作选课?”

周扬说:“社会科学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应当列为大学必修课。”

政治的影子

在相当久的一段时间里,辅仁大学是以一副“闭门读书”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一句流行于京城的顺口溜是:“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静莫报名。”暗指其学风之严谨。

1930年4月,辅仁大学教务长刘半农对学生讲话时,曾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去年秋天,有个考生来投考他主讲的国文系一年级,因为该生“程度太差”,刘半农便把他降到高中二年级去了。这位学生很不服气,走了。几天后,当刘半农经过某大学门前,看见校门上的榜单,这位学生竟然列本科国文系第一名。可见,“本校以前招生程度,并不算很低。”

“严进严出”是辅仁大学的一大特色。过去,各大学没有统考试题,都是自主招生,辅仁大学除了基本的笔试之外,还要举行面试,确定考生的确具备一定的学力。在很多考生的印象中,他们进入辅大的过程都如履薄冰。


根据辅大教务处规定,一年有四次严格的考试,随堂小考更是不计其数。课堂风纪也抓得极严,石椿年上高中时,来辅大旁听课程,曾亲眼见到一个高个子的中国人“查堂”,没来听课的学生均被记录在案。他认为,“这里是个读书的地方”。


尽管教学管理近乎苛刻,但也的确可以提供真正的学问。辅大自建校以来,始终竭力设法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任教。沈兼士、刘半农、萨本铁、范文澜、启功等声誉卓著的学者都曾在这所学校留下踪影。


在这种环境下走出的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了在社会各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他们当中包括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文物大师朱家溍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然而,在195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马叙伦专门对“闭门读书”的教育予以批判:“决不能重蹈过去所谓‘为学术而学术’的覆辙,忽视人民和国家的需要。”


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什么?“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 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


也就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一地进行院系调整。马叙伦强调:“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 按照必要和可能, 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和某些系科, 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


为此,北平解放之后,学校已经开始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局部调整。《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等政治思想课首当其冲,成为各系必修课程。而原先的“家政系”等课程,则被视为“培养太太的科目”予以取消。1950年春,学校又规定,当年的毕业生“凡未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者,或修而不及格者,均应根据实际情况补修补考。”


1949年秋季的“私立北平辅仁大学入学试题”,还特别增加了“政治常识试题”部分。一共二十道简答,题目包括“中国革命的对象是什么?”“什么阶级可以革命?哪个阶级领导革命?”等等。


石椿年觉得,这个时候“辅仁读书的精神已经没有了,师生也不注重研究学问了”。


接管辅仁


1950年7月,罗马天主教会驻校代表芮歌尼致信陈垣,提出来年教会拨给的经费将按月份付,一年14.4万美元,并且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一个新的董事会将要由教会选任;第二,教会对人事聘任有否决权。同时提出解聘五名教师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会与学校的矛盾,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


自1949年1月北平解放之后,教会越来越体会到众矢之的的滋味。解放军入城后不到一个月,由中共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教员会,便向校长陈垣和教会代表芮歌尼明确提出,“今后的教育宗旨及措施必须符合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精神”。


教会对此做出了让步,除了在人事上减少教士比例,还相继取消了《公教学》、《公教史》等几门课程。如前所述,芮歌尼还曾专门与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进行了沟通。


随着学校政治活动越来越多,教会显然已经失去了信心。导致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是五名教员的解聘问题,据芮歌尼方面的说法,这五人都是从事“极端反教会”行为的人。


然而,就在这封信发出的同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国际形势的骤然紧张,也导致了中国加快了清除英美文化的步子。按照教育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钱俊瑞的说法,现在就是要“集中火力, 肃清美帝文化侵略的影响, 夺取美帝在中国的文化侵略阵地”。芮歌尼与校方的正面冲突,可谓撞到了枪口上。


收到来信后,陈垣和校务委员会直接请示教育部,随即对芮歌尼的要求予以驳回。


7月27日,芮歌尼又一次致信陈垣,表示可以放弃人事聘任否决权,但依旧坚持解聘五名教员。“我相信我敬爱的校长有权答应这些条件,并我希望为学校的利益,您可以尽早使用这个权力”,但再次遭到拒绝。芮歌尼遂正式通知校方,“自本年8月1日起,教会对辅仁大学之补助经费即告断绝。”


在这起风波中,陈垣的态度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事实上,陈垣与教会在过去很长的岁月中,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关系。1933年,美德两国的圣言会接替美国本笃会,掌管了辅仁大学的事务,凭着德国人的出面,在抗战期间,未迁校的辅大不但可以不悬挂日本国旗,不用日本课本,还吸纳了不少无处可去的知名学者执教,声势大涨,这不能不说是陈垣与教会合作的一段黄金时期。


就在1949年北平解放时,陈垣对于教会的态度还算相当客气。当时,由于教会人事逐步退出校务,学校组织了一个临时校政会议暂时管理。据陈垣本人后来讲,有一次开会时,出席的除学校行政负责人,教、职、学工代表外,还有教会代表芮歌尼和一个修女。按照教会的规矩,修女出门必须两人一起,芮歌尼又带了一个翻译,则教会代表本应出席两人,实际出席四人。有人对此提出意见,陈垣认为这是故意挑拨矛盾,拂袖而去。回家以后,他甚至写了一封信,向校政会辞职。


另据辅仁校友李世瑜说,那时的陈垣对于教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忧心忡忡,他本人曾亲眼看见陈垣上午很早起来到教堂看弥撒,晚上看降福,还专程去找神父谈话。


同时,陈垣也找来了《西行漫记》、《新民主主义论》等书看,他在当时的书信中表示,“余今日思想剧变,颇觉从前枉用心力”。


一方面是时代交替中的一种圆融姿态,另一方面,在与新政权的接触中自觉、真诚地服膺于新的思想,从此,人们可以看到陈垣在1949年后几乎每逢重大事件都会在党报上有所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1950年教会与校方的冲突中,陈垣代表的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意见。


1950年10月10日,为彻底解决辅仁大学问题,教育部经政务院批准,宣布将辅仁大学收回自办,并任命陈垣为校长。以此为契机,我国接收外资津贴学校的序幕也就此拉开,到当年年底,全国接办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达20所。


西方思想也被逐步肃清,石椿年所在的经济系不再教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转而讲《资本论》。“原来的教材废了,也没有新的,有的老师就自己编点、印点讲义,就对付了。”1951年,经济系全体同学赴广西下乡,参加土改,学业自此中断。


石椿年说,自己“没有完完整整地学一本书”。


辅仁的消逝


1952年,在酝酿成熟后,院系调整正式被提上了日程。3月,北京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的计划,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5月,北京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院系调整小组正式建立。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和“忠诚老实学习运动”,二者集中力量,在师生中开展了“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显然,这两个运动,为院系调整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期间,陈垣在《光明日报》上做了长篇的自我检讨,他表示自己出于“个人利益”,“二三十年来, 做了帝国主义的俘虏, 忠实地替帝国主义者奴役和麻醉青年, 帝国主义就通过我, 稳扎稳打来在学校里做着太上皇”,这种全面的自我否定,被《人民日报》称赞为“诚恳老实,肯暴露自己的思想,检讨较深刻”。

《人民日报》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辅仁大学一些教职员工的“思想问题”,例如,“教育系主任欧阳湘,讲教师的修养以‘仪容、声音、情绪、品格、学识’为五大标准。讲中学教育方针时,竟讲了美国的和蒋匪的而不讲人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方针。”

“有的教师则在‘纯技术’、‘超政治’的牌子下面,贩卖资产阶级的货色。如经济系主任赵锡禹,通过‘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毫无批判地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私营企业管理方法教给学生。中文系教授叶苍芩以颓废感伤的文学,去‘教育’学生,使一些学生受了很坏的影响。”

对于在运动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学校惩罚严厉。1952年7月,校方专门开会讨论了贸易专修科的牛长民、佟辽两人的问题。牛长民“三反时有时不来,有时中途退席回家……污蔑马列主义,说‘马列主义是根据孔夫子来的’”,此外“不相信《人民日报》,对中国电影不满,床头上挂着美国明星照片”;佟辽“抗拒三反,时常不来,拒绝小组讨论”,“‘忠诚老实’没交代问题,他说‘我没有问题’”,等等。经合议,校方决定对此二人予以开除。

经历了几次思想“洗澡”的师生,对于接下来进行的院系调整,即便是涉及人事变动这样的敏感问题,大都也能表示服从组织。

例如,“三反运动”中表现良好的数学系主任刘景芳曾在院系调整中表示,对于组织安排某位教师当教学系主任,“从工作能力上讲我不服,但若政府从全面考虑觉得他做合适,我也没意见。”

在教学调整中,最大的特点是全盘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各科按教研室构制、沿用苏联教学大纲。1948级教育系学生、辅仁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振稼回忆,当时“教育部有(苏联)顾问,学校有(苏联)顾问组,还有一个头,校长要听这个头的。”

苏联人的权威体现在学校各个角落,王振稼回忆道,那时“建幼儿园,不是木质地板的,苏联专家说不行,拆了它,要建木质地板的,有一点不听他的,简报一上去,这就不得了”。

一些专业也在这次调整中被腰斩。例如以英语为主的西语学系,高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大学,留下来的低年级的学生全部改学俄文。一些同学对此有所不满,认为“早知道还不如学俄语”,但几乎没有人质疑“全盘照搬”,“那个时候就觉得苏联是老大哥,中苏签订了条约,关系密切。”王振稼说。

这样,到了1952年9月,除经济、哲学等系外,辅仁大学已全部并入北京师范大学。曾经显赫一时的辅仁大学自此在大陆消失。

而在海峡的另一边,1960年,天主教廷在台湾实现辅仁大学复校,迄今已经半个世纪。

××××××××××××××××

其實,回憶錄一類的野史,參考着看,最有味兒!就如吃滿漢未必合口,倒是野味兒也怡情呢~~~

【段子】三国将士的英文名

【三国将士的英文名】
Sheldon:夏侯惇
Wayne:魏延
John:张颌
Susan:孙尚香
Marshall:马超
David:典韦
Pond:庞德
Josh:贾诩
Russell:鲁肃
Charlie:张辽
Cunning:甘宁
Raymond:吕蒙
Rachel:文丑
Jeff:张飞
Chocolate:诸葛亮
Summary:司马懿
Water:华佗
Major:马忠
Joey:周瑜
GAY:关羽

×××××××××
這個,忒好玩兒啦~哇咔咔咔咔!

最後這個最亮點!!

一篇舊文~

中国版CDS试水起航

王宇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依然未散,但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果敢前行。日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此举标志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在我国银行间市场正式试水起航。

中国版CDS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债券市场,加强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管理,推出信用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已成为继续做大我国信用债市场的当务之举。

据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银行间市场信用债券发行量达1.25万亿元,截至9月末,信用债券托管量已突破3.3万亿元。面对渐增的信用市场规模,我国信用衍生产品领域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市场参与主体难以通过市场化的工具高效地对冲、转移和规避信用风险,不仅容易造成风险积聚,而且制约了市场的深化发展。

有鉴于此,在借鉴发达市场信用衍生产品发展成功经验、吸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交易商协会于1029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此举标志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在我国银行间市场正式试水起航。

具有自主创新特点

由于是我国开发设计的自主创新产品,此次试点推出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产品方案,与国际上通行的CDS相比,具有诸多新颖之处,具体体现在四种机制安排上。

一是市场分层管理。《指引》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的特性出发,根据资本实力、交易资质、风控能力等条件,将参与者分为核心交易商、一般交易商、非交易商。其中,核心交易商可与所有市场参与者开展交易,一般交易商可与所有交易商进行出于自身需求的交易,非交易商只能与核心交易商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交易。

二是交易结构简单。国际上的CDS交易一般通过指定参考实体、债务类型和债务特征,把各种债务都纳入到信用保护的范围之内,而且对寻求信用保护的债务类型也没有限制,任何债权均可作为信用保护的标的,如以资产支持证券为标的的CDS合约(ABCDS)。与此不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明确信用保护针对特定的具体债务,且标的债务类型仅限为债券和其它类似债务,从而使每笔交易合约都与具体债务对应,因而在交易结构上比国际通行的CDS更加简单明确,有效消除了风险隐患。

三是注重提高市场透明度,注重建立规范的信息报备与披露管理制度

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在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时,通过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对买方和卖方的净买入余额、净卖出余额及其对净资本的比例等方面进行限制,有效防范风险。

未来,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将遵循“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路,在解决了产品的有无问题后,将按照“试点期、加速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稳步推动市场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