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老王:从启东说开去
王子造纸厂排水之事,我非常关心,正如启东人一样。因为我家在上海,青草沙自来水源关系到我个人的吃水问题。
但对于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我长叹一声。
体制的积弊在于此,一个与区域内民众健康相关的工业举措,从上到下割裂开来,无人征询当地民众意见。如果在欧美,事先会开环保听证会,以争取当地民众意见。企业和环保组织都会游说、解说,争取民众意见,最终得到一个结果。
王子造纸厂的污水处理后,可以养鱼,证明它的技术过关。而在国内,最大的问题不在日本人的工厂,而在于我们的环保法规,环保参数指定是否过于宽松?而整个工厂设立的流程完全是宫廷式的秘密,没有人告知民众。
今天,启东人的散步变成冲击市政府,连著名的青年“公知”都呼吁不要再做违法的事情了,以免政府抓住把柄。体制所作的一切,从主观上是要政绩,为一方百姓谋福利;但民主体系的缺乏,没有与人民商量这件事,就变成了人民认为政府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官,要思考一下,你们已经陷入自己制造的囚徒困境,体制不改,政治不改,这样的决策过程会成为越来越多的矛盾制造点。单依靠事后的强力控制和突然撕毁商业契约已经不能做到促进当地经济、民众心理稳定并行。而这样的断然撕毁商业契约,也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企业离开本地,经济会受到打击。最终当地会缺少经济发展,民众失去就业,社会福利缺少资金。
这是一个多输的局面。
你要原谅公知们的无知,他们除了煽动群众运动,已经毫无见解;你要诚恳向民众道歉,不是因为出动武警,国家武装是必须维护社会秩序的,而是因为你错误的决策过程、体制积弊、不肯政改实行宪政体系。
清朝政府末年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整个国家,稳定社会。当时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实行洋务运动,经济稳定,飞速发展。但一场卢汉铁路运动引发清廷崩溃,不是武昌革命,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一场卢汉铁路问题引发的群众事件。
宪政体系的缺席,造成一个强大清廷的灭亡,只是一瞬间。泥足巨人,脆弱如斯。
经济发展,要顾全大局,不能牺牲民众的健康,不能把子孙的资源消耗殆尽,更核心的问题在于,你要明白宪政体系是解决人类自私本性的均衡体系,照顾所有人的利益,不至于因为愤怒而失控。
环保主义,在海外也是泛政治化的力量。
我在缅甸考察,当地环保组织已经能够影响政局,中国耗费巨大的密松水电站项目毁在环保组织手里,泰国一个煤炭热电厂也被停止。但泰国政府与美国关系很好,后来这个热电厂又重新启动。环保组织在缅甸不让建水电站,不让建煤炭电厂,我操,缅甸老百姓还在饿肚子,缺少电力。没有电力,就没办法发展经济,没办法解决就业,没办法供应民生。
如果我以阴谋论说环保组织身后有美国力量的影子,这有些偏颇,但过分偏激的环保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宗教和法西斯主义,实际上也在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对王子造纸厂要求的,可以追加合同要求日本人参照日本本土的环保参数,而不是国内标准。同时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因为原本的商业契约中没有。断然停止日本人的排海,你知道后果是,污水进了长江,沿岸都会受到污染。
启东人也在受害区域其中。排海原本是一种两害取其轻的办法,如果要防止更大污染,只有从环保标准来做约束。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制造业的形成和环保体系的出现,是为了均衡制造业的私利与公共利益、与另一个公共利益的矛盾--企业带给企业主利益,也带来就业和税收,从而使地方财政可以实施公共福利,同时污染也损害公众健康。所以,环保措施是为了保护公众。从经济学的意义来说,企业主付出的环保代价,可以覆盖增加成本之前,民众愤怒颠覆工厂的代价。
而代表民众利益的政府必须要均衡这些关系,提供一个合乎法制和民主开发体系的流程。
否则,我相信将来无论是来自他方的煽动者,还是民众自身利益的驱动,将会一次次爆发,动摇执政党的根基。在这些散步中,民众会完全忽略经济增长对自身利益的相关度,而追诉环境污染对自己生存的影响。
不要过于自信了。
而这篇文章被庙堂所忽略,他们会倾向于更严厉的舆论管控和强力控制;同时也会被群氓所谩骂的命运,在我写完最后一个字之后也就会开始。
所以,我们的未来是消极的。
××××××××××××
留念貼
老王:逍遥游
《 从启东说开去》一文已经被删掉了。
现在的新浪管理员其实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总会让读者看几个小时,然后再删掉,这几个小时他可以假装没有发现,以避免责任。舆论的管控非常严重,哪怕我说的是一个良性的建议,以至于有读者纸条给我,强烈的抗议,认为我是野猪变家猪,准备脱胎换骨穿西装了。
其实不是。末世,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看能够在渺茫的希望里,找到一点可能,让这个朝廷能够醒悟,改良生存下去。
但你从这些严厉的管控中,你看得出来,上层决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这也就是许多人一再问我:老王,你写这些有什么用?你是不是太幼稚了?
我不是太幼稚,而是太有理想主义。
一壶见过我一面,他曾经操盘坐庄,给我的评价是一个强烈攻击性的交易员,披着分析师的外衣。其实,投资对我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少年时受教育,家国天下的情结很重,一直披着江湖游士的粗糙外衣,却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不起,知识分子这个词语已经被我骂臭了。
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就是如此,你相信一个十四岁看<绿色国王>,对雷伯试图改造世界的梦想,深深感动,以至于风雨兼程三十年的人,只是一个混迹于江湖、酒色财气的包工头吗?
我留了几篇关于交易的经验,微薄里一个读者,认为这和熟悉的王大爷不符合,问我扔这么多干货,是要隐退吗?他眼睛很毒。我知道我已经无法尽任何的微薄之力与这个族群,上层利益集团已经板结,他们也走入了囚徒困境,只有一次大的毁灭才能够荡涤大地,这是宿命。人无法和命运作对。
我会闭关一年,全力做交易,以完成我很久以来没有去做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交易员。期间,会写一些小说,来分散精力,连载在这里。
关于宏观经济、交易分析都不会再写,因为趋势是如此明朗,已经不需要再写了。
前几天,我坐车去机场,路边经过现代化的城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人们在祥和的生活着。我想着心事,想着未来,一阵阵恐惧突然弥漫心里,我仿佛看见某一天突然毫无征兆的灾难降临,这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子?
是的,我在博客里写过,我和妻子说,我们回来是一个错误。
而这个错误会及时止损。
××××××××××××××
很明確的信號!!!
轉載留念吧~
喵也要儘早脫身~
现在的新浪管理员其实还是比较通情达理,总会让读者看几个小时,然后再删掉,这几个小时他可以假装没有发现,以避免责任。舆论的管控非常严重,哪怕我说的是一个良性的建议,以至于有读者纸条给我,强烈的抗议,认为我是野猪变家猪,准备脱胎换骨穿西装了。
其实不是。末世,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的力,看能够在渺茫的希望里,找到一点可能,让这个朝廷能够醒悟,改良生存下去。
但你从这些严厉的管控中,你看得出来,上层决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这也就是许多人一再问我:老王,你写这些有什么用?你是不是太幼稚了?
我不是太幼稚,而是太有理想主义。
一壶见过我一面,他曾经操盘坐庄,给我的评价是一个强烈攻击性的交易员,披着分析师的外衣。其实,投资对我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少年时受教育,家国天下的情结很重,一直披着江湖游士的粗糙外衣,却一直有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不起,知识分子这个词语已经被我骂臭了。
所谓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就是如此,你相信一个十四岁看<绿色国王>,对雷伯试图改造世界的梦想,深深感动,以至于风雨兼程三十年的人,只是一个混迹于江湖、酒色财气的包工头吗?
我留了几篇关于交易的经验,微薄里一个读者,认为这和熟悉的王大爷不符合,问我扔这么多干货,是要隐退吗?他眼睛很毒。我知道我已经无法尽任何的微薄之力与这个族群,上层利益集团已经板结,他们也走入了囚徒困境,只有一次大的毁灭才能够荡涤大地,这是宿命。人无法和命运作对。
我会闭关一年,全力做交易,以完成我很久以来没有去做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个伟大的交易员。期间,会写一些小说,来分散精力,连载在这里。
关于宏观经济、交易分析都不会再写,因为趋势是如此明朗,已经不需要再写了。
前几天,我坐车去机场,路边经过现代化的城市,天高云淡,风和日丽,人们在祥和的生活着。我想着心事,想着未来,一阵阵恐惧突然弥漫心里,我仿佛看见某一天突然毫无征兆的灾难降临,这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子?
是的,我在博客里写过,我和妻子说,我们回来是一个错误。
而这个错误会及时止损。
××××××××××××××
很明確的信號!!!
轉載留念吧~
喵也要儘早脫身~
月色溶溶:我身边的中小企业–只是一个过程
最近懒得写贴,不过西西倒是好几个人问起现在浙江中小企业的状况了,那我就来写一写。不过我写的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浙江中小企业观察”,只能说是“我能看见的中小企业观察”。
关于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资金状况。要说资金状况,现在当然还是紧张的:走款慢,贷款难,互相拖欠跟以前的“三角债”情况相似,就算拿到了钱,也不少是承兑汇票。企业要是急着用钱,马上需要现金,只好拿承兑汇票去找私人做这生意的兑换现金,这要出一笔点数不低的“手续费”,根据承兑时间长短,5%-8%?而且就这些天,据说某做承兑汇票生意的竟然有上当赔了大钱的,所以连地下承兑市场也趋紧,也就是说你拿着承兑汇票可能也找不到门路马上换到钱,要多找几家才行。
不过企业之间还是相互理解的,一贯稳定的生意关系,平时也总是准时款项来往,这一段大家都紧,你实在拿不出钱来,不是成心不给,还能把你怎么样呢?大家都熬着吧。
其实,要说资金紧张,现在也不算最紧,最紧的时候应该是去年年低到开年那段时间,年底企业各种费用要结算,流转的资金却回不来。开年企业要开门,也需要各种费用来铺底,而企业手里的资金可能已经光了。那已经过去了,其实现在已经好多了。
有人要说了,前一段不是说国家要银行放款支持中小企业吗?难道是空口白话?我相信国家的政策是真的,也确实给银行下了任务。但是,问题是那是银行,银行其实现在很大部分是企业行为,它要考虑的首先也是自己的安全和赢利。所以越是外面资金紧张的时候,可能它手却越紧:资金越紧张,说明风险越大啊。银行平时都不太爱来理你中小企业,何况是危机时刻?
那么那些作为任务要贷出去的款怎么办呢?银行有办法:贷给那些安全的客户啊。比如,我知道的亲戚啊熟人就有两家,走在路上就有银行工作人员给递广告,欢迎去“贷款”的广告。于是他们都拿自己家的店面房作为抵押贷了大笔款项(没有硬货来抵押银行才不会来理你,银行最是嫌贫爱富),然后借给了做企业的亲戚朋友,收的利息其实不高,一万一月一百那种,存贷相抵,还能有些收获,双赢。
当然这是亲戚朋友之间,利息低,外面民间贷款多是20%左右,这我看见的倒跟温州那边公布的民间贷款利率信息差不多。浙江人之间这种私人借贷司空见惯,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不是听见些“跑路”消息就吓得住的,何况在牛毛般的企业里,真跑路的能占多少呢?
都说很多企业破产,老板跑路,其实我熟悉的没有,但是资金紧张是普遍的。就算有一个曲里拐弯知道破产了的吧,那也不是因为经营的企业不行了,而且他跟人合伙经营的一家担保公司替人担保出了问题,我倒觉得这还是盲目“多种经营”惹的祸,术业有专攻,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总是危险的。
都说现在企业怎么怎么难做,我看见的,倒没有不做了的,或者做成穷人了的,前一阵倒知道有一家乡下的亲戚也自己开了个厂,这家亲戚,以前应该算是所有亲戚里最穷的呢,给人家打工而已,现在虽然生产的只是小东西,但是有厂房有机器,总也算是个工厂了啊。
社会上经济情况一紧张,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猜测。其实在浙江,这几十年来,各种起伏都是经过了的。经济犹如浪潮,总会有起有伏。就说资金,比这几年紧张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那时候跑路的更多,连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来的年份也不少。做企业的都知道一种情况:好的年份赚钱厚基础,坏的年份呢,维持就是胜利,生存着就是胜利,风水轮流转,好日子总是会再来的。
这一回的经济调整,有国际的压缩,也有国内的整顿,有被动,也有主动。不过只要人生活着,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生产,有生产,就会有机会。只要不被“政策”性地规定:私人不许经营企业了,那么就不用为浙江人担心。
所以,这只是一个过程。
–
银行就是干锦上添花的
银行最是嫌贫爱富
国外的银行也是这个德行,自08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和美国联储宽松了多少次银根,可是银行就是不愿意/不敢贷款,中小企业一向不易拿到贷款,现在就更难了。
-
记得看过一个统计,中小企业80%以上从来没从银行拿到过钱,就算那些拿到钱的,也不可能拿足。
-
银行是企业,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呀
所以中小企业,还得靠自己渡过难关。
-
真正只做产业的没有问题
大不了减产,大不了停产几个月,最坏如此而已。绝无跑路什么的必要。
真正有问题的,是一边开厂,一边开金融地产业。这样的出问题往往不是工厂有什么问题。工厂本身赚不多,赔也难赔。
迄今新闻报道的跑路倒闭企业,100%是参与了各种金融担保和房地产囤积炒作的。迄今还没有看到一家纯做本行生意跑路的。
-
我说说我的看法和猜测。
应该说你们身边的中小企业还是比较注重实业的企业,但是整个宏观上的形势来说是沿海的企业往内陆搬,往东南亚搬,其实你看看80年代的台湾企业来说也是有这样的过程的。我敢说,你周围的家族企业总体上说必然是利润率降低,生产量减少,用工减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如果我预计的没错那么未来必然会有企业关闭。这是大的趋势。
江浙人都是非常讲信用的,我看到的有钢贸企业借高利贷还银行贷款为的就是信用,但是你周围的亲戚做好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形势不好的准备了吗?如果倒闭,
那么你举的这个例子:“于是他们都拿自己家的店面房作为抵押贷了大笔款项(没有硬货来抵押银行才不会来理你,银行最是嫌贫爱富),然后借给了做企业的亲戚朋友,收的利息其实不高,一万一月一百那种,存贷相抵,还能有些收获,双赢“ 会如何?
杭州的房价在2011年底的时候跌幅是几个一线城市中最大的,这是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隔岸观花,就可能失于形而上。
眼界要放开点。企业就算搬往内地又如何?老板不换,那其实还是浙江企业。浙江本地嘛,有社会环境有资金有进取心的人,自会调整到位,自会有合适的企业生生不息。更何况,内地就不是中国了?至于某些"具有国际眼光"的外企之类,就让他们走好了。我不觉得是坏事,留在一个地方也是需要能力的。
而且其实啊,真看不出来什么搬不搬,只看见一边说”民工荒”,一边感觉外地人倒是越来越多了,看报纸上的统计也是如此,只增不减啊,他们都是找得到活干的吧?要不早回家了。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真正重要的是人,随时观察、调整在找发展空间的人。
至于民间借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风险度总会有高有低。我已经说过了,以前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都有过,后来又如何?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后也不会停止。
关于杭州的房价,说到底,还不是因为钱太多的缘故吗?浙江就算小县城,房价也是一二万,起起落落很自然。
-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宏观上来说的话,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拐点。如果10年以后再看的话,可能和我们看过去10年会大不一样。
我看到的消息是民工的回流
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
微观上来说的话,家乡传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很多工厂开始晚上开工(晚上电费便宜),同时由于工作量减少,工资也就减少。但是并没有人离开(由此可以推知外面就业形势)
老板们面对大量的库存。
大量淘沙,必然有人能够上升有人下降,我也从来没有否认江浙人的才智,我本身也是江苏人,只是不要低估这次的困难程度。
我个人感觉未来几年将会是非常困难的年份,困难程度要大于1998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
困难程度要大于1998年
某些地方的落后以及政府财政/养老金体系的混乱只有亲眼所见才敢相信。月色溶溶,还是太年轻,只经历了陣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
没有说未来几年一定会不困难,而是说经济上下起伏是正常的,环境变了,人们会去应对,而不是盯着那儿叹气,一个劲地钻牛角尖,先得了焦虑症或者先把自己工厂关闭了才算严肃认真有预见性。
而且,真的世界经济从此困难到大家都别活了,那你又凭什么要求好日子一如既往?困难不是才正常吗?
而要是世界经济不会到那一步,那么凭什么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看来这话啊大家各说各的了,搭不上,或者说人气质不同,所以总是看到的总是会不一样的。就如每年有工厂成立也会有工厂倒闭。对开门的工厂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希望,对倒闭的工厂来说,没有比这更坏的年景了。
嗯,也正常。其实,我是看见你以前那些贴子的,没搭话,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觉得不会互相理解的。气质不一样。特别是一看你说民间金融那些就知道了。
×××××××××××××
狼呢,總是在第三次喊過之後才出現,否則,腫麼能叫狼?!
不怕狼跟不懂狼是不一樣的境界的哈~雖然表現形式都差不多勇敢。
关于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资金状况。要说资金状况,现在当然还是紧张的:走款慢,贷款难,互相拖欠跟以前的“三角债”情况相似,就算拿到了钱,也不少是承兑汇票。企业要是急着用钱,马上需要现金,只好拿承兑汇票去找私人做这生意的兑换现金,这要出一笔点数不低的“手续费”,根据承兑时间长短,5%-8%?而且就这些天,据说某做承兑汇票生意的竟然有上当赔了大钱的,所以连地下承兑市场也趋紧,也就是说你拿着承兑汇票可能也找不到门路马上换到钱,要多找几家才行。
不过企业之间还是相互理解的,一贯稳定的生意关系,平时也总是准时款项来往,这一段大家都紧,你实在拿不出钱来,不是成心不给,还能把你怎么样呢?大家都熬着吧。
其实,要说资金紧张,现在也不算最紧,最紧的时候应该是去年年低到开年那段时间,年底企业各种费用要结算,流转的资金却回不来。开年企业要开门,也需要各种费用来铺底,而企业手里的资金可能已经光了。那已经过去了,其实现在已经好多了。
有人要说了,前一段不是说国家要银行放款支持中小企业吗?难道是空口白话?我相信国家的政策是真的,也确实给银行下了任务。但是,问题是那是银行,银行其实现在很大部分是企业行为,它要考虑的首先也是自己的安全和赢利。所以越是外面资金紧张的时候,可能它手却越紧:资金越紧张,说明风险越大啊。银行平时都不太爱来理你中小企业,何况是危机时刻?
那么那些作为任务要贷出去的款怎么办呢?银行有办法:贷给那些安全的客户啊。比如,我知道的亲戚啊熟人就有两家,走在路上就有银行工作人员给递广告,欢迎去“贷款”的广告。于是他们都拿自己家的店面房作为抵押贷了大笔款项(没有硬货来抵押银行才不会来理你,银行最是嫌贫爱富),然后借给了做企业的亲戚朋友,收的利息其实不高,一万一月一百那种,存贷相抵,还能有些收获,双赢。
当然这是亲戚朋友之间,利息低,外面民间贷款多是20%左右,这我看见的倒跟温州那边公布的民间贷款利率信息差不多。浙江人之间这种私人借贷司空见惯,是解决企业资金问题的主要途径,不是听见些“跑路”消息就吓得住的,何况在牛毛般的企业里,真跑路的能占多少呢?
都说很多企业破产,老板跑路,其实我熟悉的没有,但是资金紧张是普遍的。就算有一个曲里拐弯知道破产了的吧,那也不是因为经营的企业不行了,而且他跟人合伙经营的一家担保公司替人担保出了问题,我倒觉得这还是盲目“多种经营”惹的祸,术业有专攻,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总是危险的。
都说现在企业怎么怎么难做,我看见的,倒没有不做了的,或者做成穷人了的,前一阵倒知道有一家乡下的亲戚也自己开了个厂,这家亲戚,以前应该算是所有亲戚里最穷的呢,给人家打工而已,现在虽然生产的只是小东西,但是有厂房有机器,总也算是个工厂了啊。
社会上经济情况一紧张,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和猜测。其实在浙江,这几十年来,各种起伏都是经过了的。经济犹如浪潮,总会有起有伏。就说资金,比这几年紧张的时候也不是没有过,那时候跑路的更多,连工人工资也发不出来的年份也不少。做企业的都知道一种情况:好的年份赚钱厚基础,坏的年份呢,维持就是胜利,生存着就是胜利,风水轮流转,好日子总是会再来的。
这一回的经济调整,有国际的压缩,也有国内的整顿,有被动,也有主动。不过只要人生活着,就会有需求,有需求,就会有生产,有生产,就会有机会。只要不被“政策”性地规定:私人不许经营企业了,那么就不用为浙江人担心。
所以,这只是一个过程。
–
银行就是干锦上添花的
银行最是嫌贫爱富
国外的银行也是这个德行,自08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央行和美国联储宽松了多少次银根,可是银行就是不愿意/不敢贷款,中小企业一向不易拿到贷款,现在就更难了。
-
记得看过一个统计,中小企业80%以上从来没从银行拿到过钱,就算那些拿到钱的,也不可能拿足。
-
银行是企业,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呀
所以中小企业,还得靠自己渡过难关。
-
真正只做产业的没有问题
大不了减产,大不了停产几个月,最坏如此而已。绝无跑路什么的必要。
真正有问题的,是一边开厂,一边开金融地产业。这样的出问题往往不是工厂有什么问题。工厂本身赚不多,赔也难赔。
迄今新闻报道的跑路倒闭企业,100%是参与了各种金融担保和房地产囤积炒作的。迄今还没有看到一家纯做本行生意跑路的。
-
我说说我的看法和猜测。
应该说你们身边的中小企业还是比较注重实业的企业,但是整个宏观上的形势来说是沿海的企业往内陆搬,往东南亚搬,其实你看看80年代的台湾企业来说也是有这样的过程的。我敢说,你周围的家族企业总体上说必然是利润率降低,生产量减少,用工减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如果我预计的没错那么未来必然会有企业关闭。这是大的趋势。
江浙人都是非常讲信用的,我看到的有钢贸企业借高利贷还银行贷款为的就是信用,但是你周围的亲戚做好了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济形势不好的准备了吗?如果倒闭,
那么你举的这个例子:“于是他们都拿自己家的店面房作为抵押贷了大笔款项(没有硬货来抵押银行才不会来理你,银行最是嫌贫爱富),然后借给了做企业的亲戚朋友,收的利息其实不高,一万一月一百那种,存贷相抵,还能有些收获,双赢“ 会如何?
杭州的房价在2011年底的时候跌幅是几个一线城市中最大的,这是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隔岸观花,就可能失于形而上。
眼界要放开点。企业就算搬往内地又如何?老板不换,那其实还是浙江企业。浙江本地嘛,有社会环境有资金有进取心的人,自会调整到位,自会有合适的企业生生不息。更何况,内地就不是中国了?至于某些"具有国际眼光"的外企之类,就让他们走好了。我不觉得是坏事,留在一个地方也是需要能力的。
而且其实啊,真看不出来什么搬不搬,只看见一边说”民工荒”,一边感觉外地人倒是越来越多了,看报纸上的统计也是如此,只增不减啊,他们都是找得到活干的吧?要不早回家了。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真正重要的是人,随时观察、调整在找发展空间的人。
至于民间借贷,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风险度总会有高有低。我已经说过了,以前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都有过,后来又如何?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后也不会停止。
关于杭州的房价,说到底,还不是因为钱太多的缘故吗?浙江就算小县城,房价也是一二万,起起落落很自然。
-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宏观上来说的话,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拐点。如果10年以后再看的话,可能和我们看过去10年会大不一样。
我看到的消息是民工的回流
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
微观上来说的话,家乡传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很多工厂开始晚上开工(晚上电费便宜),同时由于工作量减少,工资也就减少。但是并没有人离开(由此可以推知外面就业形势)
老板们面对大量的库存。
大量淘沙,必然有人能够上升有人下降,我也从来没有否认江浙人的才智,我本身也是江苏人,只是不要低估这次的困难程度。
我个人感觉未来几年将会是非常困难的年份,困难程度要大于1998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
困难程度要大于1998年
某些地方的落后以及政府财政/养老金体系的混乱只有亲眼所见才敢相信。月色溶溶,还是太年轻,只经历了陣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
没有说未来几年一定会不困难,而是说经济上下起伏是正常的,环境变了,人们会去应对,而不是盯着那儿叹气,一个劲地钻牛角尖,先得了焦虑症或者先把自己工厂关闭了才算严肃认真有预见性。
而且,真的世界经济从此困难到大家都别活了,那你又凭什么要求好日子一如既往?困难不是才正常吗?
而要是世界经济不会到那一步,那么凭什么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看来这话啊大家各说各的了,搭不上,或者说人气质不同,所以总是看到的总是会不一样的。就如每年有工厂成立也会有工厂倒闭。对开门的工厂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希望,对倒闭的工厂来说,没有比这更坏的年景了。
嗯,也正常。其实,我是看见你以前那些贴子的,没搭话,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觉得不会互相理解的。气质不一样。特别是一看你说民间金融那些就知道了。
×××××××××××××
狼呢,總是在第三次喊過之後才出現,否則,腫麼能叫狼?!
不怕狼跟不懂狼是不一樣的境界的哈~雖然表現形式都差不多勇敢。
谢国忠:工资上升 货币涨得更快 劳动者十年无所得
原来一般的说如果经济发展,劳工的生产力上升,实际工资也应该上升,实际工资上升就是名义工资上升比物价涨的要快。在中国的这个体制里面货币涨得更快。中国的劳动者在中国的发展当中,是没有所得的,这个存款的话都给通胀顶了,所以你看中国的货币这十年涨了4.5倍,名义的M2涨了4.5倍,实际上我们在M2体系之外的话还有大量货币,有信托、地下钱庄、企业债,银行有表外的增长,所以中国的货币增加是惊人的。
但是货币增加它的限制是什么呢,限制就是汇率,汇率不稳定,汇率增加的话会带来通胀,原来的时候国民政府是大量发货币,大量发货币就引起了高速通胀,当时是一个银子雕筑的,然后它没有银子也没有金子就发了一个金元券,让大家搞了一个名堂,后来被市场一下看破了,就引起了高的通胀,这个政府就垮掉了。
中国这几年的话,货币的政策没有引起贬值,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大量的放钱,所以大家都在大量放钱的时候,中国这边大量放钱,它那个限制就变小了,所以这个货币政策完全变成内部体制的这样一个博弈形成了。
中国的内部体制的博弈主要是官僚体系里面自己的一个博弈,做官之间的博弈,所以做官之间相互之间当然大家不要作对,你要多少钱,你要多少钱,咱们大家都满足,老李要多少,老三要多少,反正要是不行就印呗,大家都看钱,这个金融就是这样,现在刚刚被限制,没有人给你印了,会受限制了。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接下来就看了,如果是继续这样放货币的话会出现大幅的贬值。
对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幅度贬值都会引起危机的,都会引起一个大的危机。上次降了两次准备金率之后,降了两次息之后,货币的贬值很明显,货币政策现在变得谨慎一点了。如果是下个月以后9月份美国的QE上来之后,压力又放松了,压力又小了一点,小了一点之后的话可能又会减息,又会减少准备金率。
中国这几年它的经济主要就是靠放钱,放钱是一个重新分配的概念不是创造财富的概念,创造财富的话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放钱的话它就是搞泡沫,搞泡沫就是把那个钱聚在国内。如果钱多了以后资本回报率一定是下降,所以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
去年国企盈利的能力是4.5个销售额是吧,连世界上大的公司一半都不到,世界上大的公司都有过10%的嘛。上半年盈利下降10%,销售上升10%,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像美国这次报的第二季的业绩的话是2.9的营业额的增加,这说明经济很弱,但是它盈利的增加是超过销售额的增加。如果市场经济里面一个公司是为了盈利的话,肯定不可能说是在销售额放大10%的话,会出现这么大盈利的下滑,中国这个体制它不讲资本回报,中国所报的资本回报率数字不一定是准的,因为一个公司的盈利是可以通过会计准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增减,但是公司真正的盈利是现金流,要看现金是不是朝上走的。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报那么大盈利,现金流从来没有正过,当然你可以说是我们国资借掉了,所以为什么现金流是不稳定的。以后投资有没有效应我们不知道,所以你今天报盈余,明天报亏损,在中国这个公司经常是这样的,在中国大的国企里面有两家公司常常玩这个游戏,一个是中国移动,因为它投资不需要太多,网络都铺好了,所以现金的话天天涨。中国神华是因为它资源好,开采成本低,它也天天现金流常常跑,所以中国的资本回报率非常低。
资本回报率低的话,钱会跑的嘛,钱会跑的话,经济不就是垮下来了嘛,所以这几年靠的就是土地升值来创造虚拟的利润,让大家套在那边一个梦,土地升值这是中国搞的最严重的地方,土地涨了一百倍,它土地的平均价跟东京都的平均价格一样。它一千两百万一亩地的话,是在宁波的郊区,浙江的土地价格是英格兰大约四倍。这不光是货币政策,还有一代人的心态。中国人是地少人多,指的是农业用地,地少人多,它把这个对农地的渴望,变成了对房子的渴望。
2012-07-31
除了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個觀點,基本都同意!
最後那句,是個p話。
綜觀全文,相當跳躍和口語化,判斷應該是他的一個神馬講話or採訪。。。
表達了他對兲朝貨幣政策的不齒;
對兲朝國企的完全意義上的否定;
對兲朝土地政策的憤怒。。。
但是货币增加它的限制是什么呢,限制就是汇率,汇率不稳定,汇率增加的话会带来通胀,原来的时候国民政府是大量发货币,大量发货币就引起了高速通胀,当时是一个银子雕筑的,然后它没有银子也没有金子就发了一个金元券,让大家搞了一个名堂,后来被市场一下看破了,就引起了高的通胀,这个政府就垮掉了。
中国这几年的话,货币的政策没有引起贬值,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大量的放钱,所以大家都在大量放钱的时候,中国这边大量放钱,它那个限制就变小了,所以这个货币政策完全变成内部体制的这样一个博弈形成了。
中国的内部体制的博弈主要是官僚体系里面自己的一个博弈,做官之间的博弈,所以做官之间相互之间当然大家不要作对,你要多少钱,你要多少钱,咱们大家都满足,老李要多少,老三要多少,反正要是不行就印呗,大家都看钱,这个金融就是这样,现在刚刚被限制,没有人给你印了,会受限制了。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接下来就看了,如果是继续这样放货币的话会出现大幅的贬值。
对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幅度贬值都会引起危机的,都会引起一个大的危机。上次降了两次准备金率之后,降了两次息之后,货币的贬值很明显,货币政策现在变得谨慎一点了。如果是下个月以后9月份美国的QE上来之后,压力又放松了,压力又小了一点,小了一点之后的话可能又会减息,又会减少准备金率。
中国这几年它的经济主要就是靠放钱,放钱是一个重新分配的概念不是创造财富的概念,创造财富的话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放钱的话它就是搞泡沫,搞泡沫就是把那个钱聚在国内。如果钱多了以后资本回报率一定是下降,所以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很低的。
去年国企盈利的能力是4.5个销售额是吧,连世界上大的公司一半都不到,世界上大的公司都有过10%的嘛。上半年盈利下降10%,销售上升10%,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像美国这次报的第二季的业绩的话是2.9的营业额的增加,这说明经济很弱,但是它盈利的增加是超过销售额的增加。如果市场经济里面一个公司是为了盈利的话,肯定不可能说是在销售额放大10%的话,会出现这么大盈利的下滑,中国这个体制它不讲资本回报,中国所报的资本回报率数字不一定是准的,因为一个公司的盈利是可以通过会计准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算法增减,但是公司真正的盈利是现金流,要看现金是不是朝上走的。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报那么大盈利,现金流从来没有正过,当然你可以说是我们国资借掉了,所以为什么现金流是不稳定的。以后投资有没有效应我们不知道,所以你今天报盈余,明天报亏损,在中国这个公司经常是这样的,在中国大的国企里面有两家公司常常玩这个游戏,一个是中国移动,因为它投资不需要太多,网络都铺好了,所以现金的话天天涨。中国神华是因为它资源好,开采成本低,它也天天现金流常常跑,所以中国的资本回报率非常低。
资本回报率低的话,钱会跑的嘛,钱会跑的话,经济不就是垮下来了嘛,所以这几年靠的就是土地升值来创造虚拟的利润,让大家套在那边一个梦,土地升值这是中国搞的最严重的地方,土地涨了一百倍,它土地的平均价跟东京都的平均价格一样。它一千两百万一亩地的话,是在宁波的郊区,浙江的土地价格是英格兰大约四倍。这不光是货币政策,还有一代人的心态。中国人是地少人多,指的是农业用地,地少人多,它把这个对农地的渴望,变成了对房子的渴望。
2012-07-31
除了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個觀點,基本都同意!
最後那句,是個p話。
綜觀全文,相當跳躍和口語化,判斷應該是他的一個神馬講話or採訪。。。
表達了他對兲朝貨幣政策的不齒;
對兲朝國企的完全意義上的否定;
對兲朝土地政策的憤怒。。。
陈腐的爱社精神夺走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力
【日经BP社报道】不久前,一位精通某产品领域、为日本企业进军海外提供协助的专家以匿名为条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虽说早已是老生常谈,但谈到日本企业,这位专家的印象也是“总而言之决策太慢”。从这位专家来看,“没有敢于担当风险做出决策的领袖”这一点不仅是日本企业,也是“日本最大的问题”。
最近经常听到优秀人才不断离开日本企业的消息。其中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转投了韩国三星电子等海外企业。当然,这些海外企业给的年薪虽高,但聘用期最多只有2~3年,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扫地出门。
据这位专家介绍,有些中国的风险企业开始接收在三星结束了开发生涯的日本团队,由他们为自己开发新产品。这种大手笔的做法的确具有中国的特色。
另一方面,对于优秀人才越来越少的企业而言,留在企业之中的人大都是“离开公司就生存不下去的人”、“工作水平差的人”。这位专家表示,这些人会在公司里拼命地表现自己“如何为公司着想”。
这些人经常会要求他人“拿出性价比的依据”、“有成功的保证吗”、“让交易方写保证”等等。这些言论从表面上来看出发点是“防止他人损害公司利益,无人可以质疑。然而,那位专家表示,“其实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如果对这些言论一一做出回应,“决策的时间就会拖到2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社会的情况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决策本身将失去意义。
这位专家说,“日本人大都喜欢自下而上地请示汇报,优柔寡断”,“日本企业的员工随口就会说‘有保障吗’,但是,如果没有保障的事情就不去做,那就谈不上是做生意了”。
当然,日本企业也并非全都如此。在材料和电子部件等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拥有高份额、与海外厂商不分上下的企业也为数不少。但在某些领域,因竞争力低下而退出世界舞台的日本企业也的确存在。
那么,应当如何做才好呢?很遗憾,笔者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找出正确答案如此简单,日本的电子企业恐怕就不会陷入到现在这样如此窘迫的状况之中了。
杰出领袖的出现或许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例如重振日产汽车的卡洛斯·戈恩。但尔必达存储器虽然拥有杰出领袖,却没能支撑下去的例子也同样存在。
对于不知是否存在的领袖,空等不是办法。如果说日本的特点是自下而上请示汇报,那么,我们能够做的,或许只有拿出“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完成”、“随时发起新挑战”、“放眼世界”的气魄来工作。(记者:大森 敏行,《日经电子》)
××××××××××××
這麼說的人是因為只在大企業活過,並沒能意識到圍繞在日本綜合大企業周邊的成百上千的中小企業,他們才是日本製造業的中堅。。。反正,美國也好,國際資本也好都不允許日本企業在科技領域上引領世風的,那麼,製造業就是人家的看家本事了,只要在此進一步的深化,不斷的鞏固,人家也不愁吃喝。。。沒準兒還能少被割羊毛,谁愿意出風頭燒錢儘管去好啦
最近经常听到优秀人才不断离开日本企业的消息。其中这些人当中有不少人转投了韩国三星电子等海外企业。当然,这些海外企业给的年薪虽高,但聘用期最多只有2~3年,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扫地出门。
据这位专家介绍,有些中国的风险企业开始接收在三星结束了开发生涯的日本团队,由他们为自己开发新产品。这种大手笔的做法的确具有中国的特色。
另一方面,对于优秀人才越来越少的企业而言,留在企业之中的人大都是“离开公司就生存不下去的人”、“工作水平差的人”。这位专家表示,这些人会在公司里拼命地表现自己“如何为公司着想”。
这些人经常会要求他人“拿出性价比的依据”、“有成功的保证吗”、“让交易方写保证”等等。这些言论从表面上来看出发点是“防止他人损害公司利益,无人可以质疑。然而,那位专家表示,“其实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如果对这些言论一一做出回应,“决策的时间就会拖到2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社会的情况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决策本身将失去意义。
这位专家说,“日本人大都喜欢自下而上地请示汇报,优柔寡断”,“日本企业的员工随口就会说‘有保障吗’,但是,如果没有保障的事情就不去做,那就谈不上是做生意了”。
当然,日本企业也并非全都如此。在材料和电子部件等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拥有高份额、与海外厂商不分上下的企业也为数不少。但在某些领域,因竞争力低下而退出世界舞台的日本企业也的确存在。
那么,应当如何做才好呢?很遗憾,笔者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找出正确答案如此简单,日本的电子企业恐怕就不会陷入到现在这样如此窘迫的状况之中了。
杰出领袖的出现或许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例如重振日产汽车的卡洛斯·戈恩。但尔必达存储器虽然拥有杰出领袖,却没能支撑下去的例子也同样存在。
对于不知是否存在的领袖,空等不是办法。如果说日本的特点是自下而上请示汇报,那么,我们能够做的,或许只有拿出“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完成”、“随时发起新挑战”、“放眼世界”的气魄来工作。(记者:大森 敏行,《日经电子》)
××××××××××××
這麼說的人是因為只在大企業活過,並沒能意識到圍繞在日本綜合大企業周邊的成百上千的中小企業,他們才是日本製造業的中堅。。。反正,美國也好,國際資本也好都不允許日本企業在科技領域上引領世風的,那麼,製造業就是人家的看家本事了,只要在此進一步的深化,不斷的鞏固,人家也不愁吃喝。。。沒準兒還能少被割羊毛,谁愿意出風頭燒錢儘管去好啦
從《三一“失重”》談開去
這是在牆外樓刊載的網絡文章《三一“失重”》,看後有所觸動,吐槽一下哈,跟三一也好,機械業也好,不搭界,但是偶想說說三一面對的困境中的“裁人”。
三一不算是沒有實力和技術的民企,因此,被招聘的人員對入職後的工作應該是感覺比較穩定和收入還算理想;但是,木有想到一場“狙擊”中國的工業從輕到重都遭到了不小的打擊~
面對產能過剩,市場急劇收縮,三一是怎麼處理員工的呢?變相裁員和簡單粗暴的辭退。。。要知道,你們招收的是最難對付的人吶!他可不光是單純的勞動力,他的權利和能動性危險的很呢,他也不是機器人之類的僅僅需要製造成本和能源驅動這麼簡單,就算包括了維修保養的費用,也與一個個大活人的各種需求相距十萬八千里呢!其實,人力資源中真正有價值的不過是主觀能動性類的創造力。但是與此相對的破壞力就更大了。。。與核能利用真的有一拼。
這就讓偶不得不聯想到了中國的人口政策:
當年內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於是毛在所謂的美帝威脅和台蔣反攻以及毛子可能的南犯等各種潛在威脅下,決定大力度鼓勵生育!結果生5~8個的成立普遍。。。結果如何呢?就是土共從大躍進之後一直為過重的人口數量所累,始終不能快速發展。。。
由此可知,人數的單純增長不是發展!!不要僅僅看到了人的勞動能力,人被製造出來,要消耗多少能源,佔用多少資源,這個,獨裁們是不考慮的,也考慮不到的,他們要的,單純是一個一個的”勞動力“而非一個一個的人!生而為人,需要教育、醫療、生存、繁衍乃至幸福感,這些,都是跟其所能提供的所謂”勞動力“不成比例的。人,是地球上最大的禍害!!(甭生氣,偶所說,必包括偶自己)
但是,是不是人越少越好呢?也不是!回答無比肯定的說~為毛線?生產裡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了。不是農業社會就能平衡的情況了。所以marx老兒著書立說: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人口的飛躍式發展。。。云云,還真是醬紫的。資本主義大機械式生產決定了可以有更多的人被生產出來和需要生產出來以對應。
但是,這就如同外匯交易,一旦發展到了有槓桿模式的規則了,就要求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是----記住咯,但是,同時要求這些進來的人必須”短命“!怎麼講?!就是被榨乾後立刻消失!那麼,在外匯買賣市場,你爆倉了,你出局就是。至於你一貧如洗還是能略有所餘,並沒有人真心關心也不至於牽扯到需要你從地球上消失這麼嚴重。。。
可是,到了真是的社會(整個世界)裡,就沒有這個溫文爾雅了!它需要真實的消滅掉多餘的人口了~!~!~!可是,自從二戰以後,原子武器的介入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不再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範圍的戰爭了。那麼,自然災害以及瘟疫等的破壞性也沒能趕上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於是,區域戰爭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種。不過,不能總是集中在某一區域,除非其資源極度貧乏而地理位置又處於重要的關口,(比如阿富汗吧,紅海口的以色列吧,美帝控制之前的中南美巴拿馬地區和哥倫比亞,美帝當年還木有發明”反恐“的說法,於是用的是剿毒(梟)的突擊行動,其實質就是威懾般的控制,你有武器怎麼茬儿?照樣滅了你,還得是生擒,然後抓你去過堂,然後去吃牢飯~!)
那麼,為毛線還保留着兲朝和印度以及印尼這樣的”豬玀國“呢?這就是白種人的奸詐了,真的需要廉價勞動裡的時候,你不能現生吧?你不好欺壓同文同種的吧?你不能沒有炮灰吧。。。好啦,就用”保留地“的方式把乃們控制在亞洲,乃們自己內部還能內耗,咩哈哈,最後丫還留了一手呢:孟山都!控制你們豬玀們的口糧。。。少數精英類的還可以移民到大米國來,看看偶們白種佬是有多tmd多麼的民主和自由!
這時,當你看到《中國計劃生育真正得益的是印度》這類狗P不通的文章時,你是有多憤怒就多憤怒了~!
順便再次提一下冰島拒絕黃怒波的和坤集團購買以及後來的租賃冰島300畝地盤建度假村的事情,這個,真心不是小概率事件!是黃種人中眼光長遠的精英們在為自己的子孫尋找”迦南地“呢!但是,看看白種北歐人的反應,就知道了---行不通!至少用這種一蹴而就的方式,是搞不定的。但是,你用小股or家庭方式移民的又必將被同化而真正脫離原文化和無以建立環境氛圍。
此外,也可以再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很刁鑽而實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再次重溫人類族群的發展演化歷史。。。很有點兒意思呢!
三一“失重”:
去年6月至今,杨康(化名)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每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资,盘算着未来十年购房买车的计划。相比两年前做小买卖的经历,他对自己在常德市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德三一机械)的油漆工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
但今年这个时候,大麻烦来了。6月24日,杨康被通知三天内必须离职。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49人。
无独有偶。7月5日,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沈阳、昆山、常德三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的相关企业。
激烈的一幕发生在沈阳。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一重装)的100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两天前,他们一度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领导答复“被优化”的通知。
沉重的气氛一度蔓延至网上。在三一重工三个内部员工QQ群里,“你被裁了吗”、“工资什么时候发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而在网络上,早已出现各种发泄不满的帖子。
多家媒体称,此次三一重工的裁员仅工程师就涉及800多名。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一线工人和其他三一重工子公司的裁员数据。三一重工裁员幅度高达30%。
现实比想象的还要冷酷。7月14日,有报道称,一度炙手可热的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三一重工四年来在风电业务投入超过31亿元,远超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金额,市场份额却只有1%。据传该公司有多位高管因为制定战略出现失误,被集团通告降职处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多次联系三一重工,但截至发稿未见其官方回复。
到了紧要关头了。这是自1994年以来,经过18年令人眩晕的高速发展后,这家国内市值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所遇到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关三一重工变相裁员的传闻了。今年2月中下旬,有媒体就报道了三一重工开始进行新的工资改革方案,最大降幅达到60%。当时就传出三一重工开始有计划裁员30%的消息,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颇为反讽的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 只领1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承诺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
势能的迅速转换背后隐含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巨大变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一路凯歌,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最近十年保持着5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展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
不幸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三一重工第一个结结实实地摔回了地面。
但三一重工并不认可裁员的说法。7月4日,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就裁员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称“绝无此事”。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兼董事唐修国表示被裁人员都是考核不及格。本刊记者在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员工了解到,三一重工对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
事实上,裁员也是无奈之举。从近两年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来看,其经济运行并不健康。2011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507.76亿元,但应收账款却高达113.05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97.36%,201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增长到了201.23亿元。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本刊记者:“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应收账款高一些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如果经济出现转折点或者出现一些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就会迅速转换成坏账,会对资金链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他表示,如果想要降低成本或者说想要降低现金支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其他的办法很难迅速回笼资金。
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了数位知情人士后独家获悉,本次裁员的影响面远不止于此。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先于三一重工开始裁员的是其各地的代理商,有的代理商甚至自身难保。最典型的案例是,三一挖掘机海南代理商已经倒闭,而三一挖掘机也暂时宣告退出海南市场。
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将进攻性营销运用到极致,甚至在其《作战指导书》中运用令人咋舌的“国骂”理念的三一重工营销模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进入自我修正的阶段。
遭到诟病的还有其管理模式。据已离职的三一重工分公司的中层郭学军(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三一重工的管理模式非常先进,但却面临至少两个现实的难题。”他认为,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另外,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不过,就此认为三一重工进入一个拐点,也确实有些危言耸听。需要提醒的是,裁员不是噩梦,放缓也不是坏事,现在到了反思过去那种几乎上瘾的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了。
“优化名单”
7月13日,在经历了变相裁员以及紧急灭火的处理之后,三一重工“裁员门”仍然余波未了。
在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一大道东端的三一产业园大门口,车间工人刘永锐(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他现在仍然担心自己的前途。以至于像他这样一位基层员工也开始关注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并对三一集团上市主体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存货如数家珍。他认为,“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哪天被炒鱿鱼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前,同在长沙的宁乡产业园也经过一次裁员风波。7月3日,该园中的三一重工汽车起重机研究院通过各下属所负责人,通知2011年加入的近30名员工,需在7月底离开公司,这几乎是2011年新进员工比例的四分之三。
相对于沈阳、上海等地,这里并没有出现因裁员导致的冲突。据被裁员工反映,三一重工给被裁员工留有了一个月时间缓冲期找新工作,并主动赔付被裁员工一个月工资,宿舍也能让他们一直住到8月底。但毕业于西南某大学的陈泽兴(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三一重工这么做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跟他们签了三年合同期。现在刚工作一年就被裁掉,已经过了招聘高峰期,此时找工作就很难了。
常德三一机械的杨康和他的同事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接到三天内必须离职的通知后,7月9日,杨康等18名被裁员工集体向常德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7月11日,常德三一机械方面希望按照常德市的月平均工资2000元为标准进行赔付以私下解决。
但多数员工表示拒绝,因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或以上。北京世纪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具名律师告诉本刊记者,“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公司都应该先行赔付员工工资,并且按照员工个人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赔付。”
值得关注的是,常德三一机械裁员并不是因为公司经营效益不好。相反,生产沥青搅拌站的常德三一机械发展形势很好,今年上半年已经产销了20台。
常德三一机械副总经理钟家瑚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年的形势远好于去年。至于为何裁员,他只表示是在执行集团公司的命令而已。
曾公开回应过三一重工被裁员工来信的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对本刊记者说:“在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裁员降低成本也是可以采取的方法,但裁员得合情、合理、合法,不能采取用幌子欺骗,甚至变相裁员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不是一个想做成世界级企业,好企业该做的方法。”
本刊记者在三一重工内部资料中也确实看到了有关优化人员的相关规定。在一份由三一重工搅拌设备研究院院长曹锦明签发的时间为6月1日的工作周例会纪要中,其第十一条显示:“对于人员优化一事,请各所长关注骨干人员的动向;对于下属员工绩效进行强制性排序,每月底提交两人名单至周某某处。”
这些硬性规定的优化名单是如何选出来的?数名常德三一机械被裁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被选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合同到期的,二是工作年限不长的,三是外地人,四是跟领导关系不好的。
40来岁的张译奎(化名)就是其中被优化的员工之一。他是常德三一机械某科室负责人,虽然工作了十几年,但在常德三一机械只工作了一年多。6月25日晚上,常德三一机械综合管理部的相关领导找张译奎谈话,希望他能去办理离职手续,并且“没有书面通知,也没有赔偿”。
这让张译奎很不能接受。2011年3月,他放弃了一个可以任某公司副总经理的机会,加入常德三一机械。在张的眼里,三一重工是一家信得过企业,这让他感到踏实。
但一年多后,只因领导的一句话就要离职,这让他在情感层面很难接受。“裁员不是不能接受,而公司如此做法则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的人情味。”与张译奎同为第一批被裁的杨康,也是常德三一机械的第一批员工,他还是从三一总部借调过来的,他认为自己是因为跟领导关系不融洽而被列入第一批被裁50人名单中。
常德三一机械第一批被裁的50人,多数是车间工人,而且已经有近一半人默认了被裁的命运。即便后来有18人提交了仲裁申请,但此后陆续有人退出。张译奎表示,“车间里的员工感到与公司耗不起,以工作一年赔一个月工资的形式签字了。”
最新的消息是,沈阳三一重装和上海三一重机等公司的裁员风波已基本平息。7月12日,三一重装研究院某所所长文城(化名)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少数“闹事者”选择了主动辞职,目前90%以上的员工已经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返回原位的工程师如果自愿参加培训可以去,其余人员恢复原来工作,且不区别对待。
狼性营销
让我们将时间之轮拨回到2003年,三一重工的不安和巨变都在此时开始酝酿。
彼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还相对弱小。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和日立建机、瑞典沃尔沃建筑设备等跨国巨头占据了主导位置。尤其是在挖掘机产品方面,在2003年之前几乎难觅中国企业的踪迹,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以上。
三一重工在完成混凝土泵车的进口替代之后,便开始着眼于挖掘机这个已被外资品牌深耕多年的领地,并试图培植三一重工第二个能够超越百亿的业务板块。2003年,三一重机应运而生。
但三一重机所面对的现实是,作为后进者,在研发、生产、工艺、品牌等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不过,与国内其他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当时做法不同的是,三一重机选择了先抓住市场的两端——研发及营销。
不可否认,三一重工在研发环节的投入要高于国内同行。向文波(微博)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三一重工每年将销售额的5%以上投入研发”。据三一重机官网介绍,该公司拥有2000名以上的高端研发工程师,40多名外籍专家,打造了行业规模最大的千人研发团队,建成了完备的研发试验检测体系。
但研发并非朝夕之功。三一重机把宝押在了后端的营销及售后服务上,而这也成为三一挖掘机至今最值得称道却又饱受质疑的一环。
三一重工的“狼性”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现任三一重装行政总裁的周万春,曾在公司内部对下属员工做过多次培训的题目便是“狼性营销”。
在这份培训的PPT中,周万春谈到他对“狼性营销”的看法:“在今天这个激烈的竞争时代,在销售这个残酷的竞争领域,不仅需要学习狼的精神、狼的血性,还必须把狼性法则始终贯穿于整个营销生活的全过程。”
事实上,“狼性营销”最早见于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以此打造了一支营销铁军,在本土用三流的技术卖出了一流的市场,并且华为铁骑已跨过亚非欧,把战火烧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显然,三一重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华为,并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更具攻击性的诠释。本刊记者在一份名为《三一经销商销售作战指导书》中看到,其详细列举了三一挖掘机产品在营销环节的各种“武器”。
排在最前列的是一个叫做“5321”的行动计划。文件中给出的解释是,“针对每个重点市场(县或镇)销量前五名的品牌,瞄准每个品牌的前三名用户或代言人,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及公司给予的各种优惠条件,每两个月成功转化一位成为三一的用户或合作伙伴。”
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三一重机利用“二手置换”政策转化对手客户。某外资挖掘机品牌北京销售公司主任范强(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所谓的二手置换其实是挖掘机厂商通过回收用户手中的旧设备(不分品牌)完成新设备销售的一种手段。”比如客户手中有台旧挖掘机准备出手,各品牌的经销商便会闻风而来报价购买。这时候厂商的资本实力和对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就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工注资经销商与其形成捆绑式、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注资比例在9%左右(按照国家目前的规定,制造商入股经销商股份不得超过10%,而三一重工基本已经接近这一上限)。”范强介绍说。据他介绍,三一重工的大多数经销商都采用这一模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三一重工实现了对经销商的管控,比如查看经销商账目等。而三一重工与代理商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为灵活和全面。
结果是三一重工乐意见到的。范强所在的区域,三一重机常常会以较高的报价购得旧设备,并成功转化竞争对手的客户。甚至,三一重机通过二手置换完成新车销售的数量甚至一度占据该区域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三一重工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外资品牌会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挖掘机市场保有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狼性营销一个令人咋舌的武器——“国骂”。《三一经销商销售作战指导书》给出的解释是“国骂”是针对那些非常迷信外资品牌的用户(铁杆用户)而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竞争手段,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能否用好“国骂”,关键看我们对三一企业文化的理解深度。
文件还对具体操作过程给出建议:“要注意树立正义凛然的形象,首先自己要有爱国激情,不能纯粹为骂而骂,(那样)容易给人虚假印象,很难打动用户;另外,说服三一老客户提供支持舆论、烘托气氛,也很重要。针对对方对国产品牌的否定,我们可以一方面追问对方对三一产品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另一方面,可以邀请这些外资品牌铁杆用户参观三一昆山工厂或和三一老客户进行交流。”
强大的服务体系也是三一重工迅速抢占市场的另一利器。三一挖掘机最大的代理商合肥湘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湘元)内部人员向本刊透露,“梁稳根曾这样描述三一对售后服务的态度——我们要用偏执的态度,穷尽一切手段,将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三一重工的网站上,非常明确地标注出该公司第一个在行业里推出了“24小时”服务制——三一重工客户服务部将“24小时完工”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写进服务守则。规定对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服务人员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因客观原因不能在24小时内完成的,也必须及时跟进,并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三一重工在售后服务中的一些做法,是其竞争对手难以达到的。比如,你的挖掘机有零件坏了,它会立刻给你换新的(遍布全国的代理商配件仓库)。甚至若是出现设备停工的状况,三一重工可以迅速调来别的机器,保证客户的工期。”范强认为,三一重工通过一流的服务弥补产品与欧美高端品牌之间尚存的差距。
2009年2月1日,三一重工挖掘机安徽总代理商合肥湘元创造了一天销售139台的最高历史销售纪录。这一度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一段佳话,不过,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这一天三一重工为用户准备的100万元促销大礼。
也就从这时起,一种比当时主流营销模式——融资租赁更受市场追捧的低首付、零首付模式开始正式登场。当然,日后饱受争议的也正是这种激进的销售模式。
蝴蝶效应开始显现。仅仅两年时间,三一重机将低首付、零首付或变相零首付模式从安徽推向了全国多个省市区;业务范围从挖掘机到起重机,甚至二手挖掘机市场。而且,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被国内本土企业所效仿,甚至连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卡特彼勒等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一位行业内某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颜义洪(化名)对本刊记者说:“比如说,四家企业,三家都在用百分之十首付的时候,另外一家坚持百分之三十,那它的市场份额势必会下降。所以,别人做了,你就很难独善其身。”
这当然也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批评。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挖掘机销售总经理颜学社对此曾公开指责:“挖掘机市场竞争已经可以用疯狂和迷茫来形容了!自去年以来,在销售旺季,甚至全年,各品牌促销高潮一浪高过一浪:送家电、赠名车、返现金、送挖机就差送美女了!各种促销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用户。”
2011年4月13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紧急召集行业主要媒体召开交流沟通会,讨论行业该如何理性看待“新模式”所带来的影响。作为行业协会会长的祁俊表示,中国挖掘机市场上的零(低)首付购机现象已经越来越多,有的地区已经非常严重,这个问题将成为影响行业正常发展的潜在威胁。
祁俊指出,企业的促销手段越来越疯狂,甚至失去理智,现在演变成零首付竞争而且愈演愈烈。“这种零首付竞争模式,我个人和协会是不赞同的。零首付和购机抽奖、促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存在潜在的风险。”有趣的是,今年5月24日,因个人原因,祁俊申请辞去三一重工独立董事职务。
范强认为:“三一重工营销的主线其实就是降低门槛,以最宽松的商务政策作为诱惑,并将回款环节后移。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吸引大批原本未达到购买能力的用户,最终放大销售规模。而风险是,遇到经济出现下滑,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和逾期账款会大量增加。”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戴维·菲利普斯。他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三一等机械制造商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他们在销售机器时提供慷慨的信贷条款,导致自身积累下大量债务。
果不其然,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自2009年起开始迅速增长。当年只有38.52亿元,2010年则已上涨到了57.2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6.87%。2011年则成倍增长到了113.0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2.26%,2012年第一季度,应收账款首次超过当期销售收入。菲利普斯表示,债务规模已形成一个“巨大的(财务)泡沫,到某个时点将会破裂,可能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何消化不断增长的存货量。从2000年到2011年,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从3.93亿元一直增长到507.76亿元,但存货也相应增长,2000年时存货量价值为1.88亿元,2011年迅速增长到了81.34亿元。而2012年第一季度更是再次迅猛增长到102.92亿元,直逼146.78亿元的营收。
“三一是个值得佩服的企业,但并不被尊重。”有业内同行如是评价。
扩张!扩张!
当然,让三一重工体量迅速膨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快速的并购战略。
2012年,三一重工突然发力海外收购,让这家在2011年晋升为全球工程机械第六名的大型企业披上了一层新的光环。
4月16日,三一重工与德国普茨迈斯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茨迈斯特)联合宣布,双方正式完成收购交割。普茨迈斯特仍将保持经营上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其总部埃尔西塔被定为三一重工在中国以外地区混凝土机械业务的全球总部。
这次收购被业界认为是三一重工向海外市场大举进军的标志。2011年,三一重工仅有约6.75%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外。而据摩根士丹利估计,普茨迈斯特五分之四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
虽然普茨迈斯特只是小角色,营业收入也仅为三一重工的十分之一,但分析人士认为,三一重工此项收购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三一重工的第一笔海外收购,并将在一夜之间使其国外销售扩大三倍。
这将得益于普茨迈斯特在全球的分销和售后服务渠道。同时,三一重工通过向普茨迈斯特的组装工厂供应零部件,还将产生潜在的协同增进效应。
事实上,三一重工早已上紧了发条。就在此次收购的两个月前,还有两起三一重工的并购案被收购“大象”一事所掩盖。
2月28日,三一重工下属全资子公司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起重机)与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子公司PalfingerAsiaPacificPte.Ltd在长沙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9亿元建立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帕尔菲格),主要生产和销售随车起重机产品。注册资本为3亿元,双方各出资1.5亿元,各占50%的股权。
同一天,下属控股子公司SanyBelgiumHoldingS.A.(以下简称三一比利时)与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PalfingerAG)子公司PalfingerEuropeanUnitsGmbH在长沙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400万欧元建立PalfingerSanyInternationalMobileCranesSalesGmbH(以下简称PalfingerSany),主要从事三一汽车起重机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实际上,类似于这样的扩张三一重工从未停止过。2003年6月18日,三一重工正式上市,当年其控股子公司只有4家,而到了2012年其控股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有31家、参股公司4家,负责销售其产品的公司更是高达61家,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
与帕尔菲格集团联手是三一重工试图做强汽车起重机的考虑。帕尔菲格集团成立于1932年,是全球领先的液压起重、装载、搬运设备制造商,在全球超过180个国家拥有超过1500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在液压折臂起重机的市场上处于领头羊地位,而且也是该技术的领导者。
三一重工此次与帕尔菲格集团的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运营管理经验、国际营销服务水平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助推公司国际化进程。
从分工上来看,设在中国的三一帕尔菲格将主要开发和生产折臂随车起重机和直臂随车起重机;设在萨尔茨堡的PalfingerSany将成为国际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并在欧洲和独联体国家独家分销三一汽车起重机。帕尔菲格密集且国际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将显著提升三一汽车起重机的全球化水平。
但迅速扩张的三一重工能否正常消化掉吞进的食物,也成了业界争议的焦点。虽然三一重工与帕尔菲格集团的合作投资是不大,而收购普茨迈斯特则需要三一重工支付26.54亿元,这笔高昂的费用将从何而来?
2012年1月31日,三一重工副董事长、总裁向文波曾对外声称,此次并购全部通过流动资金解决,都是自有资金,无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公司的现金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三一重工近五年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额高达180.47亿元,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额只有127.70亿元。
而2011年的三一重工流动资金更是紧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22.79亿元,其2011年度财报分析指出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存货的采购和储备增加;二是受目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销售回款率降低。有分析人士称,这实际上就是三一重工已经认识到低首付、零首付营销模式给公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追回客户欠款,一位接近三一重工人事部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三一重工正有计划地让一批转岗人员去催债。三一重工多家代理商公司也打出了招聘负责催债的“债权经理”职位信息。作为亚洲领先的整体招聘解决方案提供商,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这种岗位招聘信息在全球目前都还很少见。
但三一重工沉浸在自身营造的美好景象之中。梁稳根对于收购“大象”是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他表示,“三一初步确定普茨迈斯特未来几年的经营目标,即2012年实现7亿欧元销售额,2016年达到20亿欧元,这一数字将是普茨迈斯特历史最好业绩的两倍。”
向文波透露,他们在收购的路上还只是刚刚开始。他说:“接下来几年在民族品牌身上,你还会看到更多的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发生,而且质量会越来越高。”
但《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三一最高管理层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不得不应对中国建设狂潮可能放缓的局面,因为届时混凝土泵领域的扩张很可能急剧冷却。
更为紧迫的是,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的融合问题。分析人士对此表示,鉴于迄今为止这两个业务部门的经营风格彼此不同,要完成这一任务可能并不容易。
矛盾综合体
虽然大多数人依然对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之间的两种文化的融合存有疑虑,但在国内企业当中,三一重工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先进的。
多年来,三一重工拥有业内最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据一份《三一人力资源政策简介2011版》文件显示,“公司每年投入数千万培训费用,拥有能同时容纳1万人培训学习的三一大学和6000平方米的实习车间。”
“普通员工来到三一重工之后所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要远高于同类公司。”一位曾就职于三一重工某分公司任中层干部现已离职的郭学军(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据他透露,三一重工有成文的规定:普通员工每年要完成15个学时的培训,每个学时相当于90分钟的一堂课。而越往上,公司对其参加培训的要求也相对提高。比如部门总监,除自己本身要接受相关内容的30个学时的培训以外,他自己还要对下级员工进行15个学时的培训。
这些培训的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制度培训、管理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一线员工还有操作技能的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而且这将伴随着三一重工员工的成长一直持续。
同时,除了一些普通培训以外,如专业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都要进行考试。而这个考试的成绩,也将在员工的晋升环节作为一项参照依据。
多位接受采访员工的共识是,三一重工的培训并非是应付了事,还是让员工收获颇丰的。
三一重工的薪酬体系和考核制度比较先进。“高薪是三一重工对员工的最大诱惑。”郭学军说。基本上,三一重工员工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同行20%30%以上,以长沙的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为例,三一重工分别要高出20%和30%以上。
同时,三一重工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员工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和薪金待遇。也就是说,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三一重工员工的收入要更加大幅高于同城企业,极具竞争力。
上述提到的“三一人力资源”文件中明确标注,“本科生30003500元/月,硕士生60007000元/月;营销人员、技术支持工程师采用佣金制工资体系,即底薪加提成。”
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直接决定最终薪酬。“基于所在岗位的职责,每个月底,员工需要预先根据工作内容形成一个合约表,列出下月计划完成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员工和主管领导签字。到下月底,员工需要在这张表上先进行自我总结并打分(满分100),然后等待领导的最终评定和打分。”郭学军说。
员工每月的绩效考核分为5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每月将按照标准工资的10%为基点作为奖惩——假设一位本科生当月绩效考核为“中”,则可拿到3000元;若为上,可得到3600元;中上为3300元;中下将罚款300元,为2700元;下则只能得到2400元。
当然可能会有“外快”。比如,领导经常会单独拿出一项工作交给你干。“让你负责在一个月内,将这个会议室装修好。”据郭学军描述,如果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会奖励给你3000元钱。但若是没装修好,就会罚款1500元。
到了年终,员工会有全年的综合评定。“如果员工在一年中有连续三个月或以上被考核为中下和下,就会被开除。”郭学军觉得,“这种较为严厉的考核制度每时每刻都在约束你,按照领导的要求尽快去完成工作。因此,‘自觉’加班成为三一员工的习惯。”
三一重装市场部前员工李伟强(化名)告诉本刊记者,“累,是三一普通员工共同的呼声。在三一一直有个广为流传的歪解——‘三一’就是一个人当三个用。”
从企业角度来说,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和较为灵活带有激励机制的薪酬考核体系,的确为三一重工打造了一支高效率、执行力极强、能打快仗打硬仗的队伍。郭学军坦言,“若抛开宏观环境因素,这正是三一重工能多年保持年均50%以上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这些仍然不能阻止人才的流失。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三一重工普通员工的发展晋升之路并不通畅,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前文引用的《三一人力资源政策简介2011版》中,虽然给出了“两大序列(管理和专业)、三个方向(管理纵向、专业纵向、专业横向)、十大系列(研发、质量、财务、IT、人力、商务、营销、服务、生产、综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但事实上,员工进入三一重工后,绝大多数只有一条单一而线性的职业发展之路。
这至少带来两个现实的困局。郭学军表示:“其一,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其二,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他就是众多类似案例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之前已有11年工作经验的郭学军,2006年9月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三一重工下属某分公司市场部。当年10月底,郭从普通员工被提拔至市场部部长助理。2011年,为了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郭学军希望能调另一家分公司就职。他动用所有人际关系终于找到下家,但最终由于原分公司的阻拦,不欢而散。5月,郭最终选择离开三一重工。
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员工在进入三一重工35年后,基本会到达副科级或科级岗位,但若想再度进阶则希望渺茫。而如果想进行平级岗位的调换,除非在下家部门或分公司有足够坚实的人脉。
这导致的结果是,三一重工厂龄达到35年员工在看到晋升无望之后纷纷选择跳槽,尤其以4年厂龄者为甚。“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郭学军认为,这是三一重工的损失。因为这时候走掉的基本都是已经掌握了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
“三一出去的人,还是比较抢手的。”选择在三一重工第四年头辞职的李伟强也表示了同样的无奈及惋惜,三一重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工程机械行业的“黄埔军校”。
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三一重工细致高效的员工考核体制,却被尚未褪去的高度集权管理方式扼杀于末端。
据郭学军透露,对于员工月度考核的最终评定中,主管领导的权重占到70%,员工只占到30%。也就是说,员工自己打了90分(含85分及以上为中上),领导打了70分,则员工最终的得分仅为76分。
实际情况是,如果部门人员较多,一位员工大半年也很难得到一次“中上”。因为,这受到“强制分配法”的控制。一般的规定是,每月拿“上”的员工少于等于5%,得“中上”的员工总体比例不超过10%。也就是说,假如在一个10人的部门里,两个月才会有一位得“上”的员工,而每个月仅有一位员工得到“中上”。这也就意味着,三一重工85%的员工,每月得到的收入有可能仅为标准保底工资甚至以下(接受罚款而不足标准工资)。
因此,员工与主管领导的个人关系将会在考核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毋庸置疑!民营企业毕竟没那么规范化。”郭学军说,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根据部门领导的个人好恶去打分。在三一重工,对于普通员工来说,部门领导几乎掌控着下属所有员工的生杀大权。
即使施行计件工资制的一线工人也难逃同样的命运。“一线正式工人首先会被评定一个技能系数(大约从0.51.5),而其单日工资构成大致为:单件工资×件数×个人技能系数。”郭学军说。
玄妙之处在于,个人技能系数的评定。一线工人进入三一重工除了正常的面试之外,还有技能测试环节,其中笔试成绩和操作测试各占50%。而之后虽有固定的技能晋升制度,但再无相关正式的技能测试考试。郭直言,“一线职工与班组长的个人关系将成为决定个人技能系数能否晋升进而增加收入的主导因素”。现实是,有的人技能系数一直停留在0.65,而有的人被破格提升。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领导者在企业的话语权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员工的行为又受到了严格的管控,对外的表现是,企业反应迅速,变化快捷,手段灵活,执行力极强;而缺陷在于极易产生“官僚化”,领导者可以轻易逾越制度的束缚,进而导致领导者及部门主管的主观因素在企业的重大决策及内部管理中带来失误,甚至可能滋生贪污腐败等。
这种管理体制的初期,会较多地显现出其优势,表现在公司对新业务的拓展能力以及企业体量的迅速扩张之上。而高度集权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较多地显现出官僚化的弊端。
事实上,三一重工曾经错失了打破高度集权管理的机遇。
早期的三一重工仅以混凝土机械为主,体量相对较小,产品相对单一,以梁稳根为首的四位元老分别掌控了企业的战略、研发、营销等重大决策,为典型的高度集权制。
但自2003年,三一重工开始加速扩张。其主要的方式是,在各地兴建产业基地。短短几年间,三一重工迅速进入混凝土机械之外的起重机、挖掘机、路面机械、煤炭机械、风电、机床等多个产品领域,而随之搭建了以事业部为发展主体的分治架构模式。
三一重工也曾试图做出改变。它曾斥重金邀请美国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美世)为其内部管理制订方案。而最为美世所津津乐道的3-P管理系统也的确落实在了三一重的员工考核及薪酬体制之上。
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改变效果并不明显。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徐浩洵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企业如果想真正做成世界一流企业,成就基业常青才是根本。这就要求企业不光要有足够的规模体量,还需要改善管理架构。这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三一不算是沒有實力和技術的民企,因此,被招聘的人員對入職後的工作應該是感覺比較穩定和收入還算理想;但是,木有想到一場“狙擊”中國的工業從輕到重都遭到了不小的打擊~
面對產能過剩,市場急劇收縮,三一是怎麼處理員工的呢?變相裁員和簡單粗暴的辭退。。。要知道,你們招收的是最難對付的人吶!他可不光是單純的勞動力,他的權利和能動性危險的很呢,他也不是機器人之類的僅僅需要製造成本和能源驅動這麼簡單,就算包括了維修保養的費用,也與一個個大活人的各種需求相距十萬八千里呢!其實,人力資源中真正有價值的不過是主觀能動性類的創造力。但是與此相對的破壞力就更大了。。。與核能利用真的有一拼。
這就讓偶不得不聯想到了中國的人口政策:
當年內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於是毛在所謂的美帝威脅和台蔣反攻以及毛子可能的南犯等各種潛在威脅下,決定大力度鼓勵生育!結果生5~8個的成立普遍。。。結果如何呢?就是土共從大躍進之後一直為過重的人口數量所累,始終不能快速發展。。。
由此可知,人數的單純增長不是發展!!不要僅僅看到了人的勞動能力,人被製造出來,要消耗多少能源,佔用多少資源,這個,獨裁們是不考慮的,也考慮不到的,他們要的,單純是一個一個的”勞動力“而非一個一個的人!生而為人,需要教育、醫療、生存、繁衍乃至幸福感,這些,都是跟其所能提供的所謂”勞動力“不成比例的。人,是地球上最大的禍害!!(甭生氣,偶所說,必包括偶自己)
但是,是不是人越少越好呢?也不是!回答無比肯定的說~為毛線?生產裡水平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了。不是農業社會就能平衡的情況了。所以marx老兒著書立說: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人口的飛躍式發展。。。云云,還真是醬紫的。資本主義大機械式生產決定了可以有更多的人被生產出來和需要生產出來以對應。
但是,這就如同外匯交易,一旦發展到了有槓桿模式的規則了,就要求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但是----記住咯,但是,同時要求這些進來的人必須”短命“!怎麼講?!就是被榨乾後立刻消失!那麼,在外匯買賣市場,你爆倉了,你出局就是。至於你一貧如洗還是能略有所餘,並沒有人真心關心也不至於牽扯到需要你從地球上消失這麼嚴重。。。
可是,到了真是的社會(整個世界)裡,就沒有這個溫文爾雅了!它需要真實的消滅掉多餘的人口了~!~!~!可是,自從二戰以後,原子武器的介入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發展,不再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範圍的戰爭了。那麼,自然災害以及瘟疫等的破壞性也沒能趕上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於是,區域戰爭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種。不過,不能總是集中在某一區域,除非其資源極度貧乏而地理位置又處於重要的關口,(比如阿富汗吧,紅海口的以色列吧,美帝控制之前的中南美巴拿馬地區和哥倫比亞,美帝當年還木有發明”反恐“的說法,於是用的是剿毒(梟)的突擊行動,其實質就是威懾般的控制,你有武器怎麼茬儿?照樣滅了你,還得是生擒,然後抓你去過堂,然後去吃牢飯~!)
那麼,為毛線還保留着兲朝和印度以及印尼這樣的”豬玀國“呢?這就是白種人的奸詐了,真的需要廉價勞動裡的時候,你不能現生吧?你不好欺壓同文同種的吧?你不能沒有炮灰吧。。。好啦,就用”保留地“的方式把乃們控制在亞洲,乃們自己內部還能內耗,咩哈哈,最後丫還留了一手呢:孟山都!控制你們豬玀們的口糧。。。少數精英類的還可以移民到大米國來,看看偶們白種佬是有多tmd多麼的民主和自由!
這時,當你看到《中國計劃生育真正得益的是印度》這類狗P不通的文章時,你是有多憤怒就多憤怒了~!
順便再次提一下冰島拒絕黃怒波的和坤集團購買以及後來的租賃冰島300畝地盤建度假村的事情,這個,真心不是小概率事件!是黃種人中眼光長遠的精英們在為自己的子孫尋找”迦南地“呢!但是,看看白種北歐人的反應,就知道了---行不通!至少用這種一蹴而就的方式,是搞不定的。但是,你用小股or家庭方式移民的又必將被同化而真正脫離原文化和無以建立環境氛圍。
此外,也可以再讀《槍炮、病菌與鋼鐵》(很刁鑽而實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再次重溫人類族群的發展演化歷史。。。很有點兒意思呢!
三一“失重”:
去年6月至今,杨康(化名)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每月拿着6000多元的工资,盘算着未来十年购房买车的计划。相比两年前做小买卖的经历,他对自己在常德市三一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德三一机械)的油漆工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
但今年这个时候,大麻烦来了。6月24日,杨康被通知三天内必须离职。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49人。
无独有偶。7月5日,90多名上海三一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机)的研发工程师,因为被告知要转岗到一线车间当钳工、下料工、焊工,齐聚奉贤区四团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求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给个说法。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沈阳、昆山、常德三地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的相关企业。
激烈的一幕发生在沈阳。7月6日中午,沈阳三一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一重装)的100多名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他们认为遭遇到了所在单位的变相裁员。两天前,他们一度从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堵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前,等待公司领导答复“被优化”的通知。
沉重的气氛一度蔓延至网上。在三一重工三个内部员工QQ群里,“你被裁了吗”、“工资什么时候发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句。而在网络上,早已出现各种发泄不满的帖子。
多家媒体称,此次三一重工的裁员仅工程师就涉及800多名。其中,沈阳三一重装200人、三一重机(上海工业园和昆山工业园)300人、三一集团泵送事业部300多人。这还不包括一线工人和其他三一重工子公司的裁员数据。三一重工裁员幅度高达30%。
现实比想象的还要冷酷。7月14日,有报道称,一度炙手可热的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已就地解散,全公司仅剩4人。三一重工四年来在风电业务投入超过31亿元,远超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金额,市场份额却只有1%。据传该公司有多位高管因为制定战略出现失误,被集团通告降职处分。《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多次联系三一重工,但截至发稿未见其官方回复。
到了紧要关头了。这是自1994年以来,经过18年令人眩晕的高速发展后,这家国内市值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所遇到最为严重的问题。
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关三一重工变相裁员的传闻了。今年2月中下旬,有媒体就报道了三一重工开始进行新的工资改革方案,最大降幅达到60%。当时就传出三一重工开始有计划裁员30%的消息,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颇为反讽的是,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 只领1元年薪、董事全体降薪90%、高管降薪50%,但承诺对员工不裁员、不减薪。
势能的迅速转换背后隐含着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巨大变迁。得益于国内经济的一路凯歌,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在最近十年保持着50%左右的年增长率。但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发展速度呈逐级下降态势。
不幸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三一重工第一个结结实实地摔回了地面。
但三一重工并不认可裁员的说法。7月4日,三一重工执行总裁易小刚就裁员问题接受媒体采访称“绝无此事”。7月6日,三一集团总裁兼董事唐修国表示被裁人员都是考核不及格。本刊记者在北京、沈阳、长沙、常德和昆山等多个三一产业园员工了解到,三一重工对裁员的统一口径是“人员结构优化”。
事实上,裁员也是无奈之举。从近两年三一重工的财务状况来看,其经济运行并不健康。2011年,三一重工营业收入507.76亿元,但应收账款却高达113.05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97.36%,2012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值增长到了201.23亿元。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本刊记者:“在经济状况好的时候,应收账款高一些不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影响,但如果经济出现转折点或者出现一些问题,大量的应收账款就会迅速转换成坏账,会对资金链造成非常大的压力。”他表示,如果想要降低成本或者说想要降低现金支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裁员,其他的办法很难迅速回笼资金。
但本刊记者在采访了数位知情人士后独家获悉,本次裁员的影响面远不止于此。自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先于三一重工开始裁员的是其各地的代理商,有的代理商甚至自身难保。最典型的案例是,三一挖掘机海南代理商已经倒闭,而三一挖掘机也暂时宣告退出海南市场。
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将进攻性营销运用到极致,甚至在其《作战指导书》中运用令人咋舌的“国骂”理念的三一重工营销模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进入自我修正的阶段。
遭到诟病的还有其管理模式。据已离职的三一重工分公司的中层郭学军(化名)对本刊记者说:“三一重工的管理模式非常先进,但却面临至少两个现实的难题。”他认为,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另外,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不过,就此认为三一重工进入一个拐点,也确实有些危言耸听。需要提醒的是,裁员不是噩梦,放缓也不是坏事,现在到了反思过去那种几乎上瘾的规模化扩张的时候了。
“优化名单”
7月13日,在经历了变相裁员以及紧急灭火的处理之后,三一重工“裁员门”仍然余波未了。
在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一大道东端的三一产业园大门口,车间工人刘永锐(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他现在仍然担心自己的前途。以至于像他这样一位基层员工也开始关注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并对三一集团上市主体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存货如数家珍。他认为,“如果连这些都不清楚,哪天被炒鱿鱼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前,同在长沙的宁乡产业园也经过一次裁员风波。7月3日,该园中的三一重工汽车起重机研究院通过各下属所负责人,通知2011年加入的近30名员工,需在7月底离开公司,这几乎是2011年新进员工比例的四分之三。
相对于沈阳、上海等地,这里并没有出现因裁员导致的冲突。据被裁员工反映,三一重工给被裁员工留有了一个月时间缓冲期找新工作,并主动赔付被裁员工一个月工资,宿舍也能让他们一直住到8月底。但毕业于西南某大学的陈泽兴(化名)向本刊记者表示,三一重工这么做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跟他们签了三年合同期。现在刚工作一年就被裁掉,已经过了招聘高峰期,此时找工作就很难了。
常德三一机械的杨康和他的同事们就没这么幸运了。在接到三天内必须离职的通知后,7月9日,杨康等18名被裁员工集体向常德市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7月11日,常德三一机械方面希望按照常德市的月平均工资2000元为标准进行赔付以私下解决。
但多数员工表示拒绝,因为他们的月平均工资在4000元或以上。北京世纪律师事务所一位不愿具名律师告诉本刊记者,“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公司都应该先行赔付员工工资,并且按照员工个人平均工资水平进行赔付。”
值得关注的是,常德三一机械裁员并不是因为公司经营效益不好。相反,生产沥青搅拌站的常德三一机械发展形势很好,今年上半年已经产销了20台。
常德三一机械副总经理钟家瑚也证实了这个说法。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年的形势远好于去年。至于为何裁员,他只表示是在执行集团公司的命令而已。
曾公开回应过三一重工被裁员工来信的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对本刊记者说:“在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裁员降低成本也是可以采取的方法,但裁员得合情、合理、合法,不能采取用幌子欺骗,甚至变相裁员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不是一个想做成世界级企业,好企业该做的方法。”
本刊记者在三一重工内部资料中也确实看到了有关优化人员的相关规定。在一份由三一重工搅拌设备研究院院长曹锦明签发的时间为6月1日的工作周例会纪要中,其第十一条显示:“对于人员优化一事,请各所长关注骨干人员的动向;对于下属员工绩效进行强制性排序,每月底提交两人名单至周某某处。”
这些硬性规定的优化名单是如何选出来的?数名常德三一机械被裁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被选对象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合同到期的,二是工作年限不长的,三是外地人,四是跟领导关系不好的。
40来岁的张译奎(化名)就是其中被优化的员工之一。他是常德三一机械某科室负责人,虽然工作了十几年,但在常德三一机械只工作了一年多。6月25日晚上,常德三一机械综合管理部的相关领导找张译奎谈话,希望他能去办理离职手续,并且“没有书面通知,也没有赔偿”。
这让张译奎很不能接受。2011年3月,他放弃了一个可以任某公司副总经理的机会,加入常德三一机械。在张的眼里,三一重工是一家信得过企业,这让他感到踏实。
但一年多后,只因领导的一句话就要离职,这让他在情感层面很难接受。“裁员不是不能接受,而公司如此做法则让人感觉不到一点的人情味。”与张译奎同为第一批被裁的杨康,也是常德三一机械的第一批员工,他还是从三一总部借调过来的,他认为自己是因为跟领导关系不融洽而被列入第一批被裁50人名单中。
常德三一机械第一批被裁的50人,多数是车间工人,而且已经有近一半人默认了被裁的命运。即便后来有18人提交了仲裁申请,但此后陆续有人退出。张译奎表示,“车间里的员工感到与公司耗不起,以工作一年赔一个月工资的形式签字了。”
最新的消息是,沈阳三一重装和上海三一重机等公司的裁员风波已基本平息。7月12日,三一重装研究院某所所长文城(化名)告诉本刊记者,除了少数“闹事者”选择了主动辞职,目前90%以上的员工已经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返回原位的工程师如果自愿参加培训可以去,其余人员恢复原来工作,且不区别对待。
狼性营销
让我们将时间之轮拨回到2003年,三一重工的不安和巨变都在此时开始酝酿。
彼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还相对弱小。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和日立建机、瑞典沃尔沃建筑设备等跨国巨头占据了主导位置。尤其是在挖掘机产品方面,在2003年之前几乎难觅中国企业的踪迹,外资品牌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5%以上。
三一重工在完成混凝土泵车的进口替代之后,便开始着眼于挖掘机这个已被外资品牌深耕多年的领地,并试图培植三一重工第二个能够超越百亿的业务板块。2003年,三一重机应运而生。
但三一重机所面对的现实是,作为后进者,在研发、生产、工艺、品牌等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不过,与国内其他传统工程机械企业当时做法不同的是,三一重机选择了先抓住市场的两端——研发及营销。
不可否认,三一重工在研发环节的投入要高于国内同行。向文波(微博)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三一重工每年将销售额的5%以上投入研发”。据三一重机官网介绍,该公司拥有2000名以上的高端研发工程师,40多名外籍专家,打造了行业规模最大的千人研发团队,建成了完备的研发试验检测体系。
但研发并非朝夕之功。三一重机把宝押在了后端的营销及售后服务上,而这也成为三一挖掘机至今最值得称道却又饱受质疑的一环。
三一重工的“狼性”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现任三一重装行政总裁的周万春,曾在公司内部对下属员工做过多次培训的题目便是“狼性营销”。
在这份培训的PPT中,周万春谈到他对“狼性营销”的看法:“在今天这个激烈的竞争时代,在销售这个残酷的竞争领域,不仅需要学习狼的精神、狼的血性,还必须把狼性法则始终贯穿于整个营销生活的全过程。”
事实上,“狼性营销”最早见于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以此打造了一支营销铁军,在本土用三流的技术卖出了一流的市场,并且华为铁骑已跨过亚非欧,把战火烧到了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显然,三一重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华为,并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更具攻击性的诠释。本刊记者在一份名为《三一经销商销售作战指导书》中看到,其详细列举了三一挖掘机产品在营销环节的各种“武器”。
排在最前列的是一个叫做“5321”的行动计划。文件中给出的解释是,“针对每个重点市场(县或镇)销量前五名的品牌,瞄准每个品牌的前三名用户或代言人,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及公司给予的各种优惠条件,每两个月成功转化一位成为三一的用户或合作伙伴。”
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三一重机利用“二手置换”政策转化对手客户。某外资挖掘机品牌北京销售公司主任范强(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所谓的二手置换其实是挖掘机厂商通过回收用户手中的旧设备(不分品牌)完成新设备销售的一种手段。”比如客户手中有台旧挖掘机准备出手,各品牌的经销商便会闻风而来报价购买。这时候厂商的资本实力和对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就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三一重工注资经销商与其形成捆绑式、风险共担的合作方式,注资比例在9%左右(按照国家目前的规定,制造商入股经销商股份不得超过10%,而三一重工基本已经接近这一上限)。”范强介绍说。据他介绍,三一重工的大多数经销商都采用这一模式,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三一重工实现了对经销商的管控,比如查看经销商账目等。而三一重工与代理商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为灵活和全面。
结果是三一重工乐意见到的。范强所在的区域,三一重机常常会以较高的报价购得旧设备,并成功转化竞争对手的客户。甚至,三一重机通过二手置换完成新车销售的数量甚至一度占据该区域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三一重工的竞争对手尤其是外资品牌会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挖掘机市场保有量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狼性营销一个令人咋舌的武器——“国骂”。《三一经销商销售作战指导书》给出的解释是“国骂”是针对那些非常迷信外资品牌的用户(铁杆用户)而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竞争手段,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战术能否用好“国骂”,关键看我们对三一企业文化的理解深度。
文件还对具体操作过程给出建议:“要注意树立正义凛然的形象,首先自己要有爱国激情,不能纯粹为骂而骂,(那样)容易给人虚假印象,很难打动用户;另外,说服三一老客户提供支持舆论、烘托气氛,也很重要。针对对方对国产品牌的否定,我们可以一方面追问对方对三一产品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另一方面,可以邀请这些外资品牌铁杆用户参观三一昆山工厂或和三一老客户进行交流。”
强大的服务体系也是三一重工迅速抢占市场的另一利器。三一挖掘机最大的代理商合肥湘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湘元)内部人员向本刊透露,“梁稳根曾这样描述三一对售后服务的态度——我们要用偏执的态度,穷尽一切手段,将服务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三一重工的网站上,非常明确地标注出该公司第一个在行业里推出了“24小时”服务制——三一重工客户服务部将“24小时完工”作为一项硬性规定写进服务守则。规定对客户提出的服务需求,服务人员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因客观原因不能在24小时内完成的,也必须及时跟进,并尽最大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三一重工在售后服务中的一些做法,是其竞争对手难以达到的。比如,你的挖掘机有零件坏了,它会立刻给你换新的(遍布全国的代理商配件仓库)。甚至若是出现设备停工的状况,三一重工可以迅速调来别的机器,保证客户的工期。”范强认为,三一重工通过一流的服务弥补产品与欧美高端品牌之间尚存的差距。
2009年2月1日,三一重工挖掘机安徽总代理商合肥湘元创造了一天销售139台的最高历史销售纪录。这一度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一段佳话,不过,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这一天三一重工为用户准备的100万元促销大礼。
也就从这时起,一种比当时主流营销模式——融资租赁更受市场追捧的低首付、零首付模式开始正式登场。当然,日后饱受争议的也正是这种激进的销售模式。
蝴蝶效应开始显现。仅仅两年时间,三一重机将低首付、零首付或变相零首付模式从安徽推向了全国多个省市区;业务范围从挖掘机到起重机,甚至二手挖掘机市场。而且,这种新的营销模式不仅被国内本土企业所效仿,甚至连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卡特彼勒等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一位行业内某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颜义洪(化名)对本刊记者说:“比如说,四家企业,三家都在用百分之十首付的时候,另外一家坚持百分之三十,那它的市场份额势必会下降。所以,别人做了,你就很难独善其身。”
这当然也遭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批评。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挖掘机销售总经理颜学社对此曾公开指责:“挖掘机市场竞争已经可以用疯狂和迷茫来形容了!自去年以来,在销售旺季,甚至全年,各品牌促销高潮一浪高过一浪:送家电、赠名车、返现金、送挖机就差送美女了!各种促销手段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抢用户。”
2011年4月13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紧急召集行业主要媒体召开交流沟通会,讨论行业该如何理性看待“新模式”所带来的影响。作为行业协会会长的祁俊表示,中国挖掘机市场上的零(低)首付购机现象已经越来越多,有的地区已经非常严重,这个问题将成为影响行业正常发展的潜在威胁。
祁俊指出,企业的促销手段越来越疯狂,甚至失去理智,现在演变成零首付竞争而且愈演愈烈。“这种零首付竞争模式,我个人和协会是不赞同的。零首付和购机抽奖、促销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存在潜在的风险。”有趣的是,今年5月24日,因个人原因,祁俊申请辞去三一重工独立董事职务。
范强认为:“三一重工营销的主线其实就是降低门槛,以最宽松的商务政策作为诱惑,并将回款环节后移。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吸引大批原本未达到购买能力的用户,最终放大销售规模。而风险是,遇到经济出现下滑,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和逾期账款会大量增加。”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英国工程机械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戴维·菲利普斯。他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三一等机械制造商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他们在销售机器时提供慷慨的信贷条款,导致自身积累下大量债务。
果不其然,三一重工的应收账款自2009年起开始迅速增长。当年只有38.52亿元,2010年则已上涨到了57.2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6.87%。2011年则成倍增长到了113.0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2.26%,2012年第一季度,应收账款首次超过当期销售收入。菲利普斯表示,债务规模已形成一个“巨大的(财务)泡沫,到某个时点将会破裂,可能会带来可怕的结果”。
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何消化不断增长的存货量。从2000年到2011年,三一重工的营业收入从3.93亿元一直增长到507.76亿元,但存货也相应增长,2000年时存货量价值为1.88亿元,2011年迅速增长到了81.34亿元。而2012年第一季度更是再次迅猛增长到102.92亿元,直逼146.78亿元的营收。
“三一是个值得佩服的企业,但并不被尊重。”有业内同行如是评价。
扩张!扩张!
当然,让三一重工体量迅速膨胀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快速的并购战略。
2012年,三一重工突然发力海外收购,让这家在2011年晋升为全球工程机械第六名的大型企业披上了一层新的光环。
4月16日,三一重工与德国普茨迈斯特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茨迈斯特)联合宣布,双方正式完成收购交割。普茨迈斯特仍将保持经营上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其总部埃尔西塔被定为三一重工在中国以外地区混凝土机械业务的全球总部。
这次收购被业界认为是三一重工向海外市场大举进军的标志。2011年,三一重工仅有约6.75%的收入来自中国境外。而据摩根士丹利估计,普茨迈斯特五分之四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
虽然普茨迈斯特只是小角色,营业收入也仅为三一重工的十分之一,但分析人士认为,三一重工此项收购意义重大。因为它是三一重工的第一笔海外收购,并将在一夜之间使其国外销售扩大三倍。
这将得益于普茨迈斯特在全球的分销和售后服务渠道。同时,三一重工通过向普茨迈斯特的组装工厂供应零部件,还将产生潜在的协同增进效应。
事实上,三一重工早已上紧了发条。就在此次收购的两个月前,还有两起三一重工的并购案被收购“大象”一事所掩盖。
2月28日,三一重工下属全资子公司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起重机)与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子公司PalfingerAsiaPacificPte.Ltd在长沙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9亿元建立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帕尔菲格),主要生产和销售随车起重机产品。注册资本为3亿元,双方各出资1.5亿元,各占50%的股权。
同一天,下属控股子公司SanyBelgiumHoldingS.A.(以下简称三一比利时)与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PalfingerAG)子公司PalfingerEuropeanUnitsGmbH在长沙签订合资协议,共同投资400万欧元建立PalfingerSanyInternationalMobileCranesSalesGmbH(以下简称PalfingerSany),主要从事三一汽车起重机产品的销售和服务。
实际上,类似于这样的扩张三一重工从未停止过。2003年6月18日,三一重工正式上市,当年其控股子公司只有4家,而到了2012年其控股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有31家、参股公司4家,负责销售其产品的公司更是高达61家,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
与帕尔菲格集团联手是三一重工试图做强汽车起重机的考虑。帕尔菲格集团成立于1932年,是全球领先的液压起重、装载、搬运设备制造商,在全球超过180个国家拥有超过1500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在液压折臂起重机的市场上处于领头羊地位,而且也是该技术的领导者。
三一重工此次与帕尔菲格集团的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双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运营管理经验、国际营销服务水平和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助推公司国际化进程。
从分工上来看,设在中国的三一帕尔菲格将主要开发和生产折臂随车起重机和直臂随车起重机;设在萨尔茨堡的PalfingerSany将成为国际销售和服务的公司,并在欧洲和独联体国家独家分销三一汽车起重机。帕尔菲格密集且国际化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将显著提升三一汽车起重机的全球化水平。
但迅速扩张的三一重工能否正常消化掉吞进的食物,也成了业界争议的焦点。虽然三一重工与帕尔菲格集团的合作投资是不大,而收购普茨迈斯特则需要三一重工支付26.54亿元,这笔高昂的费用将从何而来?
2012年1月31日,三一重工副董事长、总裁向文波曾对外声称,此次并购全部通过流动资金解决,都是自有资金,无需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公司的现金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三一重工近五年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额高达180.47亿元,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总额只有127.70亿元。
而2011年的三一重工流动资金更是紧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22.79亿元,其2011年度财报分析指出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存货的采购和储备增加;二是受目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销售回款率降低。有分析人士称,这实际上就是三一重工已经认识到低首付、零首付营销模式给公司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追回客户欠款,一位接近三一重工人事部的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三一重工正有计划地让一批转岗人员去催债。三一重工多家代理商公司也打出了招聘负责催债的“债权经理”职位信息。作为亚洲领先的整体招聘解决方案提供商,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这种岗位招聘信息在全球目前都还很少见。
但三一重工沉浸在自身营造的美好景象之中。梁稳根对于收购“大象”是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他表示,“三一初步确定普茨迈斯特未来几年的经营目标,即2012年实现7亿欧元销售额,2016年达到20亿欧元,这一数字将是普茨迈斯特历史最好业绩的两倍。”
向文波透露,他们在收购的路上还只是刚刚开始。他说:“接下来几年在民族品牌身上,你还会看到更多的海外并购成功案例发生,而且质量会越来越高。”
但《金融时报》刊文指出,三一最高管理层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不得不应对中国建设狂潮可能放缓的局面,因为届时混凝土泵领域的扩张很可能急剧冷却。
更为紧迫的是,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的融合问题。分析人士对此表示,鉴于迄今为止这两个业务部门的经营风格彼此不同,要完成这一任务可能并不容易。
矛盾综合体
虽然大多数人依然对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之间的两种文化的融合存有疑虑,但在国内企业当中,三一重工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先进的。
多年来,三一重工拥有业内最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据一份《三一人力资源政策简介2011版》文件显示,“公司每年投入数千万培训费用,拥有能同时容纳1万人培训学习的三一大学和6000平方米的实习车间。”
“普通员工来到三一重工之后所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要远高于同类公司。”一位曾就职于三一重工某分公司任中层干部现已离职的郭学军(化名)告诉本刊记者。据他透露,三一重工有成文的规定:普通员工每年要完成15个学时的培训,每个学时相当于90分钟的一堂课。而越往上,公司对其参加培训的要求也相对提高。比如部门总监,除自己本身要接受相关内容的30个学时的培训以外,他自己还要对下级员工进行15个学时的培训。
这些培训的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制度培训、管理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一线员工还有操作技能的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等。而且这将伴随着三一重工员工的成长一直持续。
同时,除了一些普通培训以外,如专业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都要进行考试。而这个考试的成绩,也将在员工的晋升环节作为一项参照依据。
多位接受采访员工的共识是,三一重工的培训并非是应付了事,还是让员工收获颇丰的。
三一重工的薪酬体系和考核制度比较先进。“高薪是三一重工对员工的最大诱惑。”郭学军说。基本上,三一重工员工的平均工资要高于同行20%30%以上,以长沙的中联重科和山河智能为例,三一重工分别要高出20%和30%以上。
同时,三一重工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员工执行统一的工资标准和薪金待遇。也就是说,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三一重工员工的收入要更加大幅高于同城企业,极具竞争力。
上述提到的“三一人力资源”文件中明确标注,“本科生30003500元/月,硕士生60007000元/月;营销人员、技术支持工程师采用佣金制工资体系,即底薪加提成。”
而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直接决定最终薪酬。“基于所在岗位的职责,每个月底,员工需要预先根据工作内容形成一个合约表,列出下月计划完成的各项工作,并要求员工和主管领导签字。到下月底,员工需要在这张表上先进行自我总结并打分(满分100),然后等待领导的最终评定和打分。”郭学军说。
员工每月的绩效考核分为5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每月将按照标准工资的10%为基点作为奖惩——假设一位本科生当月绩效考核为“中”,则可拿到3000元;若为上,可得到3600元;中上为3300元;中下将罚款300元,为2700元;下则只能得到2400元。
当然可能会有“外快”。比如,领导经常会单独拿出一项工作交给你干。“让你负责在一个月内,将这个会议室装修好。”据郭学军描述,如果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会奖励给你3000元钱。但若是没装修好,就会罚款1500元。
到了年终,员工会有全年的综合评定。“如果员工在一年中有连续三个月或以上被考核为中下和下,就会被开除。”郭学军觉得,“这种较为严厉的考核制度每时每刻都在约束你,按照领导的要求尽快去完成工作。因此,‘自觉’加班成为三一员工的习惯。”
三一重装市场部前员工李伟强(化名)告诉本刊记者,“累,是三一普通员工共同的呼声。在三一一直有个广为流传的歪解——‘三一’就是一个人当三个用。”
从企业角度来说,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和较为灵活带有激励机制的薪酬考核体系,的确为三一重工打造了一支高效率、执行力极强、能打快仗打硬仗的队伍。郭学军坦言,“若抛开宏观环境因素,这正是三一重工能多年保持年均50%以上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这些仍然不能阻止人才的流失。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三一重工普通员工的发展晋升之路并不通畅,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前文引用的《三一人力资源政策简介2011版》中,虽然给出了“两大序列(管理和专业)、三个方向(管理纵向、专业纵向、专业横向)、十大系列(研发、质量、财务、IT、人力、商务、营销、服务、生产、综合)的职业发展通道”,但事实上,员工进入三一重工后,绝大多数只有一条单一而线性的职业发展之路。
这至少带来两个现实的困局。郭学军表示:“其一,当新员工逐渐成为已具备一定技能的老员工之后,其纵向上升(被提拔)的意愿与稀缺的中高层职位产生悬殊差距;其二,横向调动通道不够通畅,比如从技术工转为管理人员、部门间调动、分公司间的流动等。”
他就是众多类似案例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之前已有11年工作经验的郭学军,2006年9月通过社会招聘进入三一重工下属某分公司市场部。当年10月底,郭从普通员工被提拔至市场部部长助理。2011年,为了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郭学军希望能调另一家分公司就职。他动用所有人际关系终于找到下家,但最终由于原分公司的阻拦,不欢而散。5月,郭最终选择离开三一重工。
在他看来,绝大多数员工在进入三一重工35年后,基本会到达副科级或科级岗位,但若想再度进阶则希望渺茫。而如果想进行平级岗位的调换,除非在下家部门或分公司有足够坚实的人脉。
这导致的结果是,三一重工厂龄达到35年员工在看到晋升无望之后纷纷选择跳槽,尤其以4年厂龄者为甚。“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郭学军认为,这是三一重工的损失。因为这时候走掉的基本都是已经掌握了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
“三一出去的人,还是比较抢手的。”选择在三一重工第四年头辞职的李伟强也表示了同样的无奈及惋惜,三一重工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工程机械行业的“黄埔军校”。
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三一重工细致高效的员工考核体制,却被尚未褪去的高度集权管理方式扼杀于末端。
据郭学军透露,对于员工月度考核的最终评定中,主管领导的权重占到70%,员工只占到30%。也就是说,员工自己打了90分(含85分及以上为中上),领导打了70分,则员工最终的得分仅为76分。
实际情况是,如果部门人员较多,一位员工大半年也很难得到一次“中上”。因为,这受到“强制分配法”的控制。一般的规定是,每月拿“上”的员工少于等于5%,得“中上”的员工总体比例不超过10%。也就是说,假如在一个10人的部门里,两个月才会有一位得“上”的员工,而每个月仅有一位员工得到“中上”。这也就意味着,三一重工85%的员工,每月得到的收入有可能仅为标准保底工资甚至以下(接受罚款而不足标准工资)。
因此,员工与主管领导的个人关系将会在考核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毋庸置疑!民营企业毕竟没那么规范化。”郭学军说,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还是根据部门领导的个人好恶去打分。在三一重工,对于普通员工来说,部门领导几乎掌控着下属所有员工的生杀大权。
即使施行计件工资制的一线工人也难逃同样的命运。“一线正式工人首先会被评定一个技能系数(大约从0.51.5),而其单日工资构成大致为:单件工资×件数×个人技能系数。”郭学军说。
玄妙之处在于,个人技能系数的评定。一线工人进入三一重工除了正常的面试之外,还有技能测试环节,其中笔试成绩和操作测试各占50%。而之后虽有固定的技能晋升制度,但再无相关正式的技能测试考试。郭直言,“一线职工与班组长的个人关系将成为决定个人技能系数能否晋升进而增加收入的主导因素”。现实是,有的人技能系数一直停留在0.65,而有的人被破格提升。
当然,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领导者在企业的话语权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员工的行为又受到了严格的管控,对外的表现是,企业反应迅速,变化快捷,手段灵活,执行力极强;而缺陷在于极易产生“官僚化”,领导者可以轻易逾越制度的束缚,进而导致领导者及部门主管的主观因素在企业的重大决策及内部管理中带来失误,甚至可能滋生贪污腐败等。
这种管理体制的初期,会较多地显现出其优势,表现在公司对新业务的拓展能力以及企业体量的迅速扩张之上。而高度集权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较多地显现出官僚化的弊端。
事实上,三一重工曾经错失了打破高度集权管理的机遇。
早期的三一重工仅以混凝土机械为主,体量相对较小,产品相对单一,以梁稳根为首的四位元老分别掌控了企业的战略、研发、营销等重大决策,为典型的高度集权制。
但自2003年,三一重工开始加速扩张。其主要的方式是,在各地兴建产业基地。短短几年间,三一重工迅速进入混凝土机械之外的起重机、挖掘机、路面机械、煤炭机械、风电、机床等多个产品领域,而随之搭建了以事业部为发展主体的分治架构模式。
三一重工也曾试图做出改变。它曾斥重金邀请美国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美世)为其内部管理制订方案。而最为美世所津津乐道的3-P管理系统也的确落实在了三一重的员工考核及薪酬体制之上。
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改变效果并不明显。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徐浩洵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企业如果想真正做成世界一流企业,成就基业常青才是根本。这就要求企业不光要有足够的规模体量,还需要改善管理架构。这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相关日志
- 2012/07/21 -- 应收账款飙升背后: 三一重工60亿租赁保证金解惑
- 2012/07/12 -- 《金融时报》中国经济的“三一时刻”
- 2012/07/12 -- 三一重工被三角债拖累 裁减员工人近3000人
- 2012/07/10 -- 三一裁员风波后续:灭火“培训门”
- 2012/07/09 -- 三一重工辟谣裁员遭质疑:每间办公室只看见三四个人
- 2012/07/09 -- 《金融时报》中国降息发出什么信号?
- 2012/07/08 -- 三一重工裁员只是开始,后面的事情更多
- 2012/07/07 -- 三一“裁员”风波升级 数百民员工到沈阳市信访局上访
- 2012/07/06 -- 三一重工裁员遭抵制 200多名员工围堵人事部门
- 2012/07/04 -- 传三一重工裁员30%:去人事部办离职要排着队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交易-成功与失败
如果你听很多人讲交易,哪怕他是世界冠军,他告诉你的也未必是赚钱的东西。而学校里教期货,哦,这玩意.....
我没办法找到更好的老师,因此自己学。
宏观经济和基本面分析是基础,而交易的手法则要自己磨练。我在上面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去年从咨询上赚的钱有上巨量进了市场---对我而言。包括重新做学生,学习金融物理学、量子力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也包括打德州扑克。
我告诉你真知,你少挑刺,这肯定已经适合我,是否适合你,我不知道,也没兴趣听你冷嘲热讽。在这里写出来,是因为我看了太多输钱到自杀的人。
比如我有2个账号,一个目前赢钱,一个目前输钱。
赢钱的技巧:
1,少下注,减少交易次数。确定不了就不要下注。虽然短线高手很多,看着形态就可以赚钱。但我告诉你,没多少人能行的。我不认为我行,因为我另一个账户巨亏。所以,我选择了少下注的方式。
2,只做熟悉的品种。赚钱的账户只做了胶、金、糖。因为此时此地,这三个品种我最熟悉。每次我做不熟悉的品种,我都亏钱。
3,只有日线和周线是可靠的。结合了宏观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之后,以日线和周线做波段判断,可以找到正确的相对较长时间的持仓。
4,长线的技巧。如果你从三月份29500一路空胶下来,5成仓。比如100万资金,下12手单,现在也赚了90万,收益率90%。我现在的做法比这个要激进一点,远没有这个方法稳妥,就是在判断某个品种等出现趋势时,尽可能的获得一段盈利,就撤离。休息。昨天我说上周有50%,到今天为止是60%。
亏钱的教训
1,频繁下注。一天交易三四次。其中一次哪怕大赚,三次亏损也会导致盈利稀少或者亏损。
2,试图去做不熟悉的品种。除了朝夕相处的品种,哪怕某个品种曾下了苦功夫,基本面烂熟。而你不是每天相处这个产业,它内部的一些变化也会让你吃巨亏。而图形上会出现完全无理性的变化。
3.,试图依赖3分钟、15分钟、小时线和各类技术分析去做日内交易,这并不适合于我。
4,别人的钱。如果是别人的钱,我更紧张,会因为担心而乱动。实际上,自己的资金,我毫不担心。这方面,我过去成功的经验,是财团的大资金,以现货背景的期现货操作,包括对冲操作。纯投机的,别人的钱,如果没有对冲,我心里没底。
上一次已经谈了其他的奥秘,这些就不重复了。
其实上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你甚至可以纯粹从宏观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结合来赚钱的方法。
至于对于你有没有效果,我不知道。
我没办法找到更好的老师,因此自己学。
宏观经济和基本面分析是基础,而交易的手法则要自己磨练。我在上面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去年从咨询上赚的钱有上巨量进了市场---对我而言。包括重新做学生,学习金融物理学、量子力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也包括打德州扑克。
我告诉你真知,你少挑刺,这肯定已经适合我,是否适合你,我不知道,也没兴趣听你冷嘲热讽。在这里写出来,是因为我看了太多输钱到自杀的人。
比如我有2个账号,一个目前赢钱,一个目前输钱。
赢钱的技巧:
1,少下注,减少交易次数。确定不了就不要下注。虽然短线高手很多,看着形态就可以赚钱。但我告诉你,没多少人能行的。我不认为我行,因为我另一个账户巨亏。所以,我选择了少下注的方式。
2,只做熟悉的品种。赚钱的账户只做了胶、金、糖。因为此时此地,这三个品种我最熟悉。每次我做不熟悉的品种,我都亏钱。
3,只有日线和周线是可靠的。结合了宏观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之后,以日线和周线做波段判断,可以找到正确的相对较长时间的持仓。
4,长线的技巧。如果你从三月份29500一路空胶下来,5成仓。比如100万资金,下12手单,现在也赚了90万,收益率90%。我现在的做法比这个要激进一点,远没有这个方法稳妥,就是在判断某个品种等出现趋势时,尽可能的获得一段盈利,就撤离。休息。昨天我说上周有50%,到今天为止是60%。
亏钱的教训
1,频繁下注。一天交易三四次。其中一次哪怕大赚,三次亏损也会导致盈利稀少或者亏损。
2,试图去做不熟悉的品种。除了朝夕相处的品种,哪怕某个品种曾下了苦功夫,基本面烂熟。而你不是每天相处这个产业,它内部的一些变化也会让你吃巨亏。而图形上会出现完全无理性的变化。
3.,试图依赖3分钟、15分钟、小时线和各类技术分析去做日内交易,这并不适合于我。
4,别人的钱。如果是别人的钱,我更紧张,会因为担心而乱动。实际上,自己的资金,我毫不担心。这方面,我过去成功的经验,是财团的大资金,以现货背景的期现货操作,包括对冲操作。纯投机的,别人的钱,如果没有对冲,我心里没底。
上一次已经谈了其他的奥秘,这些就不重复了。
其实上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你甚至可以纯粹从宏观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结合来赚钱的方法。
至于对于你有没有效果,我不知道。